第A7版:农民信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当下“三农”热点问题

  近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现行法规政策是否允许?今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要压低粮食的生产?韩长赋一一给出了详细解读。
农民将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您心目中的乡村振兴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韩长赋: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又做了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且中央也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
  概括地讲,要抓好“三个重大”:一是制定重大规划;二是出台重大政策;三是要实施重大行动。
  乡村振兴美好的愿景可以用“三个让”来表达:一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是搞农业不仅有干头,还要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农业将来是这样的。二是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说农民,我们传统的概念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今后随着科技进步,随着产业发展,农民将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我们要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将来想当农民不容易。三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来农村人不仅可以享受城里人那样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而且还拥有优美环境、田园风光。农村将来会成为稀缺资源,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盖房政策上是不允许的
  记者:现在有很多城里人也很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也想到农村购买一块宅基地,政策上允不允许这么做,农村宅基地将怎样进行改革?
  韩长赋:我想用三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盖房子政策上是不允许的。因为宅基地是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只有具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才能依法依规取得本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的使用权,这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特有的权利,而且原则上是一户一宅。所以,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现行法规政策是不允许的。如果城里人买了宅基地,在上面盖一个别墅或者搞个私人会所,那更是不允许的。这是我们国家法律规定的,宅基地的所有权是集体的,资格权只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有。
  第二,闲置的农房确实是一笔宝贵的资源。闲置农房放在那里,任其破败,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与此同时,很多城里人到农村创业发展,对利用闲置农房有需求。所以说,如果能把闲置农房利用好,既可以给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够给到农村创业的人员提供创业场所,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
  第三,宅基地“三权分置”是一个方向,或者是一个路子。我国的农村承包地已经实现了“三权分置”,就是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个路子也可以借鉴引用到宅基地以及闲置房的使用上。比如说,提供创业场所,有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这种业态,这个方面这几年中央已经部署了在33个县(市、区)开展试点,积累了一些经验,会在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复制和推广。因为这个事情是重大政策,所以要考虑周全,要依法依规,要尊重农民意愿。
举家进城落户农户的承包地 鼓励依法有偿退回村集体
  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请问这样的规定有什么样的意义?另外有很多农民朋友很担心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没有分到地的新增人口怎么办?另外进城落户之后这些承包地会不会被收回,面对这些困惑和担心,农业部是怎么考虑的?
  韩长赋: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九大报告时,讲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当他讲到这儿的时候,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这反映了大家对土地制度的关切,也反映了对中央决策的拥护。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政治智慧的重大制度安排,是送给广大农民的一个政策大礼包。
  有什么意义?我想意义很多,至少有这么几条:第一,这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进行了两轮承包,大家都知道,开始是15年,第二轮承包期延长到30年,这次承包讲的到期之后下一轮承包再延长30年,将使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在75年,这是体现长久不变的,而且这意味着今后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会改变,也意味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不会改变。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无论是拥有承包地的农户还是流入承包地的新型经营主体,大家都有了稳定的预期。
  第二,这有利于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家都知道,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适度规模经营。适应土地流转的需要,中央出台了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办法,现在又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实际上实现了土地承包“变”和“不变”的辩证统一,可以说这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既满足了农民稳定承包权的需要,又满足了流转经营权的需要,所以有利于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发展现代农业。
  第三,新一轮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上大体是在2050年前后、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届时我们国家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候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包括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再延长30年,既稳定了农民的预期,也为届时进一步完善政策预留了空间。
  如何考虑人口增减变化,有些确实二轮承包没有拿到地,有多种因素,有的是新增人口,有的是当时粮价低,搞农业收入低,然后出去打工了,就没有参加二轮的延包,各种情况都有。如何处置举家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的问题,农业部也在研究,我们将配合相关部门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具体的政策,指导地方妥善解决。
  关于解决地多地少的问题,总的原则还是坚持承包地大稳定、小调整,尊重农民意愿,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村集体民主协商解决,总体上承包地要基本稳定。
适度调减玉米和水稻绝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
  记者:这两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很大,两年已经调减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今年又提出要调减水稻面积。请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不用再生产这么多粮食了?今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是要压低粮食的生产呢?
  韩长赋: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与有的品种供给不足并存。现在,我们的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两年我们主要是引导玉米种植的调减,主要是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这两年累计调减种植面积5000万亩,主要增加大豆1900万亩,杂粮1000万亩,还有青贮玉米以及粮改饲1000多万亩,应该说效果是好的,结构是趋向合理的。现在看,水稻也偏多,特别是东北粳稻出现了库存积压。所以,我们要顺应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来引导调整。这也是经济规律。重点是调减资源消耗比较多、非优势区的水稻生产。
  当然,这种调整绝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粮食生产了。我前面也讲了,我们有13亿多人,粮食安全那是个天大的事。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必须保证的。所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适度调减玉米和水稻,绝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法减法一起做,在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同时,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促进农业供求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辛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