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
又是一年春耕备耕时节。近日有媒体报道,青田县小舟山乡,一个地处偏僻的山区乡镇,通过农企联手的机制创新,由农业企业负责提供种子、收购稻米,农民负责耕种,出现了农民纷纷下田春耕,甚至一些撂荒多年的农田也被重新开垦出来种水稻的喜人景象。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这机制好像一阵春风,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吹绿了曾经荒芜的田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种粮也好,发展其他产业也罢,说到底还是要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共同作用,充分调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
小舟山乡的这股春耕热潮启示我们,在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还可以在机制创新上做一些文章,扶持政策的着力点也可以更巧妙一些,政府有形的手主动联合市场无形之手,扶持一些在产业链中带动能力比较强的环节,通过做强一点来激活全盘。
分析小舟山乡的这个案例,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是因为有农业企业的介入来保障收益,而农业企业之所以愿意跟农民联合,除了当地政府的积极促成,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外,它也许更关注这个合作的综合效益。这其中,既有眼前产品这个直接的、看得见的收益,也有长远的收益,因为对一家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经营乡村旅游业务的企业来说,主动“种”好风景,跟当地百姓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更多乡村资源将被激活,我们不妨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粮食生产。粮食不仅是一个保障供应的战略性产业,还是一种改善生态的独特资源,如果能有更多的主体找到合作契机,去激活粮食生产链条的某个环节,我想我们的粮食生产局面一定会有一番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