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又新栽种了一批白枇杷苗和杨梅苗,过不了几年,这又将是一笔大收入。”近日,在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占堂村的枇杷园内,蔡加春这样告诉笔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耳濡目染中,蔡加春在父亲的帮衬下开始种植水果。“我一开始选择种植枇杷。”蔡加春说,20多年前水果的冷藏技术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相比杨梅依赖冷链保存,枇杷自然存放的时间要更长。
很快,蔡加春种植的枇杷就开始结果了。谁知在将要成熟时,下了一场大雨,他的枇杷出现大量裂果,完好的枇杷竟不到三成。这一年,他的种植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父亲安慰他,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但蔡加春并不认同这种说法。“那时我满脑子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裂果?”蔡加春说,为了寻找裂果的原因,他到处查阅枇杷种植的专业书籍,并向镇里的农技员请教,最终找到了裂果的原因。“除雨水不调、施肥不妥、病虫危害等原因外,还有疏果技术不当的影响。”蔡加春说,第二年他根据学到的知识,将枇杷进行疏花和疏果,弱树弱枝少留果,每枝疏后只剩1-2个果;强树强枝多留果,每枝留3-5个果。同时,蔡加春还用废旧的报纸做成一个个小袋子,给枇杷果子套袋。没想到,这样种出来的枇杷不仅个大卖相好,且吃起来特别甜。“这些方法很简单,我使用后裂果很少,周边群众跟着使用,都反映良好。”蔡加春说。
枇杷成熟后,蔡加春和其他村民一样挑着上街卖。“那时枇杷只有4元一公斤,一年下来,在扣除成本后几乎赚不到钱。”蔡加春回忆说。
大概是2003年,蔡加春像往年一样挑着枇杷去卖,一位顾客提到,他希望蔡加春将枇杷装在箱子里,好拿去送人。心思活络的蔡加春一下子抓到了商机,他决定将枇杷进行包装,做“精品”生意。
一开始,蔡加春用纸箱代替塑料袋,后来还改用长方形或椭圆形的竹篾丝包装。蔡加春说,当时他家质量上好、包装精美的枇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枇杷种植取得成功以后,蔡加春开始打起杨梅种植的主意。“当时杨梅市场逐渐热火,水果冷链运输技术也发展迅速。”蔡加春说,更关键的是,枇杷上市时间一般在5月,而到6月中旬前后,正好是枇杷下市、杨梅开采的时间。“枇杷和杨梅在采摘时间上可以实现‘无缝衔接’,摘完枇杷后就可以把劳力转移到杨梅采摘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蔡加春的枇杷和杨梅种植都很成功,每年果子还没成熟,就有很多人前来预订。不过,蔡加春今年打算搞个“新花样”,将依托枇杷园和杨梅园启动鲜果采摘体验,和村民一起开发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一个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好去处。 泮永翔 高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