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的主要工作领域在农村,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乡村振兴,林业作用巨大、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如果一个村没有树、没有花、没有草,连美丽乡村都达不到,怎么可能宜居,又怎么可能实现振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纪清巨表示,农村的生态宜居,跟林业是分不开的。
我国4855个国有林场拥有巨量优质生态资源,且大多与乡村接壤。全国政协委员、宁夏金沙林场场长赵庆丰建议,乡村振兴战略应将国有林场纳入其中,推进“乡村-林场”融合发展。
农村比城市天蓝、地绿、水清,但生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短板同样突出。今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描绘了乡村绿化图景:力争到2020年,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到2035年,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到本世纪中叶,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3%。新一轮乡村生态建设,不仅将直接推动当地的生态宜居,带来大量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和理念,还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五四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通过建立红枫、速生林、玫瑰花、水果、苗木等生态种植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我们坚持既要共同富裕又要全域美丽。”全国人大代表、德清县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说,五四村的发展方向是,将生态优势利用起来,把全村打造成大景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说,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林产品的同时,也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围绕弘扬和传承乡村生态文化,代表、委员们建议,加强原生植被、古树名木、小微湿地保护,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我国古树名木广泛分布在各地的山头、湖边、田野、路旁、城镇和村庄,构成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是历史的见证。”孙建博提出,大力宣传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观赏价值,提高公众的爱护、保护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监管和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建议,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技术研究,在有条件的大学或研究院所成立研究机构,分区域成立古树名木种质资源保存和繁育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建议,把湿地生态产业与乡村经济发展、湿地资源保护有机结合,发展集成乡村湿地农业、湿地花卉苗木产业、湿地生态旅游业、湿地产品加工的综合性湿地生态产业,促进乡村小微湿地生态经济发展。
柯城山水明秀、衢江绿谷养心、龙游桃花十里、江山古道苍郁、常山柚香满园、开化水岸绵延……在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看来,建设“大花园”是留住乡愁的重要途径。
张兴国 赵向往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