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寿高中毕业后进入餐饮业打拼,在业内渐有声誉。然而,他毅然放弃高薪,争取到去德国学习餐饮的机会。在等签证的几个月空当里,他到西门町看电影,发现观影者人手一个冰淇淋。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卖冰淇淋也不错。所以,在电影院门口的角落,弄了个小摊位。
冰淇淋一个球8块钱,买的人多,但是要找钱很麻烦。他开始动脑筋,怎么样才能增加周转率。他想起初中学到的数学知识,球体的体积是圆周率乘半径的立方。用5号冰淇淋勺,一升可以挖200个球左右;用小一号的勺,却可以挖400多个球。可是,在外观上,两种冰淇淋的大小相去不远。因此,他就推出前所未有的“两球十块钱”,既不用找零钱,顾客又觉得实惠,结果大发利市。他可以继续卖冰淇淋,数钞票。但是,到了时间,他毅然背起行李,一个人飞到人生地不熟的德国。
到德国之后,他在酒吧里任职,重新开始摸索。因为细心耐心又肯学,所以很快又有了一片天。他发现,每个月总公司都会定期派人来盘点。通常一瓶酒的容量20.4盎司,可以倒18杯上下。盘点时以目测估算酒的存量,再和营业额查核是否相当。目测起来费时,且不精确,又干扰正常营业。陈登寿左思右想,想起初中物理的“阿基米德定理”——酒瓶加酒的重量,减去瓶重(固定),就是酒的重量。因此,盘点时只要把酒瓶往秤上一摆,很容易就能掌握瓶里酒的重量。
他用不甚流畅的德语,和负责盘点的犹太人比画,口里不停地重复“阿基米德”。犹太人半信半疑地走了。两周之后,他被请到总公司做简报。他忐忑不安,怕自己的德语词不达意。可是,当他踏进会议室时,所有公司的高层都站起来鼓掌,向他致意。
陈登寿的故事可以做很多引申,其中之一当然是他的工作态度——他不只是在做事、做人,他还一直在动脑筋,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
(摘自《生活的经济解释》 熊秉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