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路径与改革举措

  编者按:
  日前,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益康应邀在省农业厅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处级干部十九大精神轮训班上作了一次讲座,题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路径与改革举措》。本报对讲座内容进行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顾益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创新路径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概括成20个字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以习近平“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战略。执政为民重“三农”,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人为本谋“三农”,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统筹城乡兴“三农”,把构建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改革开放促“三农”,把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求真务实抓“三农”,要真抓实干、因地制宜把握乡村振兴的规律性。(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是做到“七个坚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是聚人气、增财气、添朝气。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的“两融”之路;二是必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之路;三是必须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两创”之路;四是必须走对内开放对外开放的“两放”之路;五是必须走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之路。
  (五)展望乡村振兴的新前景。
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整产业链、高新科技、高附加值、强竞争力、多功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具有全新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经营业态和经营功能,体现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美丽宜居现代农村以城乡融合为基本特征,既是农民的幸福家园,也是城里人的休闲乐园、养生公园和养老胜地,体现了美丽乡村让农民更幸福、也让城里人更向往的现代化农村的新特征。
  新型职业现代农民不再是户籍意义上的农业人口,而是职业分工意义上的职业农民,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指有承包地的优秀农业劳动者,还包括城里的投资人、文化人和有意愿的工商企业主、大学毕业生等从事现代农业的新农人。
  (六)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把县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有高度”指的是要顶天立地,自加压力,走在前列;“有新意”指的是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有特色”指的是量身定做,凸显优势,独树一帜。
  构建城乡发展的新空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做大做强做优县域中心城市;把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构建镇村发展共同体;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优化村庄发展布局,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社、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社发展共同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与改革举措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致力于推进五个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一是绿色引领、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建设行动;二是全域绿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三是文化为魂、乡风文明的人文乡村建设行动;四是“三治”合一、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建设行动;五是共创共享、生活富裕的共富乡村建设行动。
  1.绿色引领、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建设。包含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以及农村新兴产业和美丽经济培育工程两项内容。
  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工程:要坚持走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产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以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和布局集聚化特色化为突破口,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全面提升农地的生产力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构建绿色化、循环化、高效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构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新型主体,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大力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联合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农村新兴产业和美丽经济培育工程:要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就业环境。要抓住新一轮上山下乡的热潮,按照美丽乡村要成为城里人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健康娱乐、运动健身的生态乐园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乡村旅游业、康养产业、文创产业和体验农业、智慧农业、电商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建设一批美丽乡村与农业园区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让绿色美丽经济成为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积极支持农户发展具有乡愁和民俗特色的传统乡土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全域绿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和美丽乡村建设要走在前列做得更好的要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一时美到持久美,外在美到内在美,环境美到人文美,形象美到制度美的转型升级,工作重心要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和共享美丽乡村转变。
  要致力于建设一批高标准、高颜值、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面提升县域村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污水治理、“三改一拆”等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打造一批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庄园、美丽乡道、美丽水道等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风景线。要把村落景区化作为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新抓手,努力使景区化村庄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路径。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加快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染,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和退耕还林,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地,努力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涵养基础,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绿色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
  3.文化为魂、乡风文明的人文乡村建设。要从农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的实际出发,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要以村落历史文化陈列馆、乡村非遗文化传艺馆和思想道德教育馆等“三馆”和农村文化大舞台为重点,挖掘农村文化礼堂对乡村文化复兴的多重功能,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4.“三治”合一、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建设。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移风易俗活动,努力消除农村的陈规陋习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民主法治村建设为载体,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治理,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违法乱纪现象,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要大力推广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和花园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等经验。要以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办法;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社会志愿者和新乡贤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农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围。
  5.共创共享、生活富裕的共富乡村建设。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要进一步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和创业就业,既要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创业就业和落户定居,又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形成城乡自由创业就业的政策环境。要通过推进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探索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共创共富新机制。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幼有所育、育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福利保障,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新动能。率先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要从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障碍尚未从根本上消除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点要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保障农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财产权利和发展权利,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惠互利、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一样,实现同地同权同价。深化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
  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形成“改革引领、规划引领、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战略新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一个创先争优、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强大激励机制。对实施的进程和成效,要制定一套可考核、可评估、可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进行考核、评价和激励。要广泛开展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市(地)、示范县(区、市)、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的创先争优活动,并对各类示范活动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在全社会创造一个人人关心乡村振兴、人人参与乡村振兴、人人奉献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