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供销

因产而兴 因融而活

上虞奏响农村产业融合振兴曲

  绍兴市上虞区供销社自2017年7月被全国供销总社列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试点单位以来,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创新产业主体、密切产权联结等举措,较好地促进了区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一个“融”字,做精一产
  土灶生火做饭、农场仙果采摘、野生鱼塘垂钓……“五一”小长假前夕,位于上虞丁宅乡的大通农场早已人气爆棚,吸引了长三角地区众多游客前来度假,各种厨娘、煮夫、勤劳的小蜜蜂……纷纷出现在“朋友圈”。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一产”是基础,发展关键是转型。上虞区供销社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做精大通农场精品样板,起到了面上引领示范的作用。一期200亩经济作物和四季仙果休闲观光园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累计增收600余万元。
  提到大通农场,在绍兴可谓家喻户晓。那是个一年四季“仙果”不断的“百果园”,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精品区”。农场不仅种植了猕猴桃、水蜜桃、葡萄、草莓、桑葚、火龙果等六大类品牌水果,还设有种苗繁殖区、立体种植区、农事体验区、科普观赏区、餐饮休闲区等六大主题区域,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目前,农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二期深化项目围绕美丽农场、创意农场、共享农场、网上农场和产业农场“五个农场”建设,计划再投入1000万元,流转600亩土地,重点建设新品种培育区、初加工中心、多功能厅等,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突出一个“联”字,做强二产
  今年4月,上虞区供销社与虞北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按公司化模式入股51%,发挥种苗推广、肥药供应、技术指导、统防统治、产品推销、质量检测、统一品牌等作用,打造集种植、养殖、冷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实体化经营试点项目。“二产”承上启下,是产业融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上虞区供销社坚持上引下联,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发展社有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和其他社会化服务力量,积极构建服务链、产业链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合作联结机制,补足“二产”短腿。
  今年年初以来,上虞区供销社与信诚物流有限公司、皂李湖绿色有限公司、舜耕桑葚酒业公司合作,开发南美白对虾加工品、年糕、果酒、酵素等衍生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计划建设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对生鲜果蔬进行清洗、分拣、包装、仓储等初加工,培育打造1-2个自有品牌。
  去年以来,浙江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教育实践基地纷纷落户上虞,双方约定不断提升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建设发展大通农场等经营实体,共同打造“四季仙果”试验田、新品种培育区、新技术研究园等,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农业生产一线落地转化。
突出一个“创”字,做优三产
  今年3月20日,赶在上虞长塘毛笋旺市之前,上虞区供销社(农合联)在长塘镇文化中心组织开展为期13天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长塘镇桃园村村民沈新夫说,培训内容对自己经营“桃园1号”农家乐挺有帮助。
  当前,乡村旅游成为“新宠”。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虞区供销社加大“三产”参与度。如以股份合作模式参与开发曹娥江水上文化旅游“江上花海”景观项目,组建上虞区江上花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按照“大田托管”的模式,在3600亩江滩地连片种植向日葵、油菜、小麦以及观赏性花卉等,形成搭配自然、四季更替的江上花海景观。
  在推进花海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上虞区供销社大力推进农旅结合,形成独特的花海经济。将农业生产过程和曹娥江自然风光结合,对沿岸村落进行统一规划,打造以花海为背景,以农家乐、民宿为主要载体,以“一村一景、一村一业”错位互补为主要模式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撬动整个综合体板块的建设发展,促进消费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当前农宅、农地闲置、荒芜现象,上虞区供销社按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市场化手段,激活农村现有闲置农房、农田、农权。该社在丁宅芋艿湾等村先行试点,将10处3000平米的闲置农房设计改造成家庭度假、青年旅舍、城市养老等三种类型,目前已完成农房改造工程量的90%,计划在“五一”后完成试点建设。
张炯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