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诱蛾效果增加1倍的性诱剂、新垦地快速熟化技术、鲜食秋大豆新品种“浙鲜85”……省农科院近日举办的2018年院企科技成果转化座谈会上,发布了今年重点推广的18项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受到50余家农企代表的关注。
据介绍,这些成果中,有的是农业绿色发展中急需的技术,为农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措施;有的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功能食品等领域。
众所周知,新(复)垦耕地土壤贫瘠、结构差、易板结,需要改良多年才能种植。省农科院推出的新(复)垦耕地高效快速熟化技术,通过综合利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绿肥、化肥等,能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和构建土壤健康质量。该技术经衢州、丽水、金华等地试验,实现当年垦造当年利用,水稻年亩产近1吨。
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从2008年开始实行稻瘟病抗性“一票否决”制。常规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改良,一般需要3-4年时间,落后于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如何快速提高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育种的一大难题。省农科院作核所推出的水稻稻瘟病等性状快速定向改良和育种技术,为培育绿色安全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捷径。
性诱杀小菜蛾,是蔬菜生产中的一项绿色防控技术。省农科院植微所推出的3种区域性小菜蛾性诱剂,比市售性诱剂的诱蛾能力提高1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杀虫效果。
这次发布的新成果,还有沼液浓缩液肥配制及水肥一体化利用技术、晚粳稻新品种“浙湖粳25”、观赏凤梨新品种“风剑1号”、玉米新品种“浙甜10”、鲜食大豆“浙鲜85”、铁皮石斛和白及新品种等,覆盖畜牧、水稻、蔬菜、蚕桑、土地改良等方面。
近年来,省农科院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路演拍卖、转让、作价入股等,加快商业性科技成果转化。去年科技成果与产业服务收入达7200万元,比2014年增加了3倍多。
省农科院负责人说,今后,该院将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产业化,使科技成果与市场、产业有效对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