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李军
放眼长三角,天地更宽广。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市场统一……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长三角历史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潮起长江口,百舸竞风流。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做好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文章,机遇就在眼前,如何抓住?挑战随即而至,如何应对?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听他们怎样支招浙江农业弄潮长三角、开启新征程。
练好内功强实力
“一江连四地,机会对大家来说是均等的,如何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自己,赢得优势,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农业产业化负责人沈补根看来,长三角地区人口众多,农产品消费市场庞大,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浙江农业发展的机遇巨大,但挑战也大。
沈补根说,目前浙江农业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但在产业规模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只有实现了生产标准化,才能为农业生产开发各类智能装备,运用信息通讯和云服务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预期和可控制,吸引各类人才、资本等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发展实施三产融合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特色,避免同质化。”沈补根说,譬如休闲观光农业,虽然目前整体发展势头很不错,但有些地方还存在同质化倾向,在实际操作中,应更多融入区域的文化元素,尤其要做好当地农耕文化与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养生怡情等需求融合。
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伟光表示,长三角地区正在蕴育世界级的城市群,将来有望成为国际性大湾区。基于这样的趋势,浙江农业发展必须更好地契合大都市中高端品质消费的特点,加快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
潘伟光认为,这种调整和转型,首先是要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进一步强化浙江农产品安全放心的整体形象;其次是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从品种、口感、外观、营养等各方面进行改良提升,生产更多适应中高端消费的优质产品;第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山水林田湖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农业绿色化发展优势突出,农林产品种类众多,长三角一体化的‘同城效应’,必将吸引更多的沪苏浙皖城市居民到浙江美丽乡村来休闲观光。”
搭好平台促合作
“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来,农业部门积极响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省农业厅产业信息处负责人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农业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无论是生产经营主体之间,还是主管部门之间,都有密切往来,尤其是在农业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三省一市的主管部门探索了不少协作机制,成效明显。“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四地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巨大的机遇,但如何抓住这种机遇,需要实实在在的举措。”该负责人表示,对浙江农业发展来说,用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好三大体系。
“从产业体系来讲,要坚持自身定位,进一步发挥好浙江农产品精、特、优等方面的优势;从生产体系来讲,要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吸引更多外来资本;从经营体系来说,要加大高素质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提升他们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的能力和水平。”
该负责人表示,迎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光生产经营主体要主动面对,产业主管部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政府部门来说,主要是要更好地搭建一些平台,比如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各类重大项目推介会等,让广大主体有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在四地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上,长三角地区农超对接洽谈会已经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个由四地商务部门搭建的合作平台,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取得了积极成果。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份,浙江将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继续举办长三角地区农超对接洽谈会,进一步扩大对接区域、对接主体和对接的商品品种范围,在更广区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品牌平台。
做强品牌前景广
农业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三省一市农业合作交流,从哪里着手?
深耕农业品牌领域多年的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脱口而出:当然是从品牌着手。(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品牌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使得浙江农业品牌能够更方便地进入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品牌营销与传播的半径扩大、力度加大。但与此同时,沪、苏、皖等地的品牌也能快速进入浙江,同类产品品牌竞争将加剧。”胡晓云说。
对于这样的竞争,胡晓云持积极态度。“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浙江农产品不仅有了更多的消费者、更广阔的市场,这些地区更高品质、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对浙江农业品牌的质量、品质、文化内涵等提出了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浙江农业品牌的有效发展。”胡晓云表示,竞争范围的扩大,必将引领浙江农产品品牌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市场,逐渐弱化地域概念,通过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来推进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有利于品牌的做大做强。
浙江是品牌大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面对新形势,为进一步增强浙江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胡晓云建议,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传播力度,加大区域及其产业在目标市场特别是上海市场的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激发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充分了解各地市场的差异性与消费个性,根据消费需求完善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提供高品质、强差异(稀缺性)、高附加值、高适应性的品牌产品,才能赢得多元且高品质要求的上海等高端市场。”胡晓云说,在经历了多年的产业发展、品牌建设之后,不少浙江农业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只要能直面新挑战,尊重需求规律与新市场特征,一定能在新形势、新领域里脱颖而出,获得多赢效应。
潘伟光则建议,要根据浙江农业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特征,积极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把品牌、差异化进一步体现在浙江农产品市场经营中,更好发挥品牌的溢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