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吴兴高新区的许溇村是太湖边的一个村子。过去村里的蚕桑业较为发达,有700多张蚕种,但随着时代变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许溇不得不面对“地里改种什么”的新问题。12年前,村里一位木匠从与村一水之隔的“枇杷之乡”——苏州东山买了100棵枇杷苗,从此,许溇就与枇杷结缘,如今已成为当地有名的“枇杷村”,拥有990多亩枇杷。
当年的那位木匠叫姚赛,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创业带头人。说起这些年来的创业故事,老姚憨厚地笑着说:“那时也是有压力的,万一失败就别谈带动示范了,但当年我们的村庄真需要新‘血液’来提振产业。书记不带头谁带头?”时下,枇杷刚刚落市,许溇的种植户们在姚赛的带领下又一次增收了。
枇杷跨湖来“落户”
说起为什么要种枇杷,姚赛打开了话匣子。当时,当地的蚕桑业逐渐衰退,不过和周围太湖边的村子一样,许溇的土壤也是适合种植的夜潮泥,在种植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究竟改种什么成为问题。“当年东山的枇杷已经很有名了,那时候采购的车一直排到公路上。”姚赛说,改种就是从零开始,于是就想“借势”成功者。
姚赛带着笔者参观了他的产业“起家之地”——一片密密麻麻的枇杷林,这就是当年他引进的第一批枇杷。“12年前一棵枇杷苗就要80块,也不是个小数目。当时没有经验,你看这片林子就种得太密了,应该再散开点,长势会更好。”姚赛笑着说。“11月开花,5月15日左右成熟”“枇杷喜温,气温不低于-5℃就是大年”“苗与苗的间距要控制在5.5米”……如今,姚赛对于枇杷的种植参数已了如指掌。这些年他做试验、拜师傅,凭借此前行业的经验还真成了“土专家”。
“木匠”嫁接有一手
“我把当年木匠的手艺用在东山枇杷苗的嫁接上,很成功。后来还帮苏州西山的枇杷嫁接成功了。”没想到当年的木匠手艺帮了姚赛大忙。
姚赛走到一棵刚嫁接好的枇杷苗前,松开了之前绑的薄膜,枝节处几乎看不出切割痕迹。“刀工还可以吧?”姚赛笑着告诉笔者,想要枇杷结出好果子就必须要嫁接,他指了指隔壁地里的一片苗,“这些都是市场里不要的枇杷核种出的,只要一嫁接就能成为好枇杷。”姚赛的嫁接技术显现了化腐朽为神奇魅力,就连日本品种也被他在许溇嫁接成功。“这批日本枇杷在许溇长得挺好,还是论颗卖的,一颗枇杷能卖到10元,都是独立包装空运到市场的。”
姚赛成功了,他没有忘记带动村民一起致富。“10多年来,枇杷产业的技术和市场我逐渐摸透了,现在只要有需求的村民来问,我一定会帮助他们一起种枇杷。”姚赛说。
示范“链”动果香浓
钟新强是第一个跟着姚赛种枇杷的村民。钟新强原本是水产养殖大户,在姚赛的指导下,他在螃蟹塘边上种起了枇杷。“我是从桑基鱼塘的技术上获得灵感的,这样一来,新强的螃蟹就能给枇杷当‘饲料工’了,塘里清上来的淤泥可是枇杷最好的肥料啊。”姚赛说。
在许溇,一亩枇杷能产750公斤左右的枇杷,今年当地枇杷最高卖到80元1公斤。“现在,我的枇杷要比螃蟹还值钱了。”钟新强笑着说。据介绍,目前许溇村已有70多户枇杷种植户。
农产品市场也是瞬息万变,为了更好地应对,姚赛也在酝酿许溇枇杷的“全产业链”。时下,他计划抱团枇杷种植户,打响“果香许溇”的品牌。“现在有近千亩的枇杷,这个规模可以打品牌了。这样一来,‘果香许溇’的产业链就能延伸,农业观光旅游、枇杷深加工等都在我们的‘枇杷村’计划里。”姚赛说,他和种植户们对“一颗枇杷”的未来充满期待。郑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