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嘉庆御笔“称松岩”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后,近日,又有四件汉白玉螭头重归圆明园“大家庭”。这四件文物是海淀区清河市民杜泽宁于去年2月在拆迁工地上无意发现的,在被断定是圆明园文物后,这些文物快速启程“回家”,是圆明园流散文物民间回归数量最多、回归速度最快的一次。
这些汉白玉螭头俗称为龙头,长约90-100厘米,外形一致,个个都双目圆睁,眉毛上拧,鼻尖高耸,嘴唇上卷,带有不怒自威的霸气。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表示,此次回归的四件汉白玉螭头原来的“居所”可能是圆明园一些大型的建筑,比如方壶胜境等有月台(古建筑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的建筑,螭头一般用在月台的柱子下面。“回归后,我们将把螭头收入库房,请专家制定修复方案,主要将修复表面的一些裂隙。”
据了解,自圆明园流散文物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已有40余件流散文物通过捐赠回到故园。对于所有回归文物,圆明园管理处都会登记上账,收入文物库房妥善保存,确保文物安全。
(摘自《北京青年报》 李梦婷/文 201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