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辉 俞廷尚 文/摄
杜堂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集街道,这里曾是有名的贫困村,荒山连着荒坡,地上刨不出钱,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而如今,这里田园、森林、小河与充满荆楚风格的传统民居交相辉映,创意书店、木兰文化博物馆一个挨着一个,处处透着活力和美景。
“短短两三年时间,村里就变了个样,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开展的‘三乡工程’。”杜棠村党支部书记葛天才说。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湖北省武汉市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引导人才、资本、技术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鼓励和引导乡村贤达、社会名人返乡创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助力乡村振兴。
返乡能人葛天才回到家乡后,发挥杜堂村靠近木兰山风景区的区位优势,流转了7000亩土地、投资2.4亿元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从此,杜棠村彻底改变了面貌:民宿、农家乐、土特产商店、文艺家书画院、民艺坊、非遗文化泥塑馆和木兰文化博物馆……一座以赏花、观鸟、休闲、养生为特色的木兰花乡景区应运而生。
自去年景区开业以来,接待观光游客已超过20万人次,拉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带动800多人就业,3000余户农户靠景区脱贫。
针对村民外出打工、农房闲置的情况,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葛天才带着村民成立了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入股合作社,农户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方式分红,上不封顶。
合作社对入股的房屋进行统一设计、整修、管理,向市民、创业者招商,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使村庄和产业、农民和企业融为一体,吸引了一批市民到此投资创业。
在外做生意多年的朱月萍,一眼看中木兰花乡里的闲置民房,立马签约入驻。“一套250平方米的农房,带有小院,装修花了20万元,每年5万元左右的租金,我签了5年。除了自己用,还可以作民宿出租,很划算。”武汉市民罗丽莎租下闲置农房开设了“共享厨房”,不到半个月营业额就超过5万元。大学生葛意听说老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做起了农产品电商。
杜棠村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目前,已成功签约空闲农房77套,引进12家民宿、8家农家乐,中国文艺家书画院、非遗文化泥塑馆、木兰文化博物馆等均已开张营业。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三乡工程惠村民·能人回乡派红包”活动现场,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共发放520万元的“大红包”,资金包含合作社房屋股金分红、土地流转费等,惠及村民1088人。
如今,杜棠村的模式已成为黄陂区实施“三乡工程”的一个样板。
到今年4月底,黄陂区“三乡工程”直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88.7亿元,其中市民下乡工程19.1亿元、能人回乡工程32.5亿元、企业兴乡工程37.1亿元,引进投资企业82家,创办合作社227个,出租(入股)空闲农房2987幢,实现年租金4409万元。在“三乡工程”的推动下,去年全区实现精准脱贫近1.5万人。
短评
“三乡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用市场机制去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架起城乡之间产品有效供给、要素合理流动、信息充分交融、文明相互传递和财富共创共享的桥梁,有效破解了当前农村发展乏力的难题,促进了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武汉样本”。2017年,“三乡工程”获评“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实至名归。葛天才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