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罗幔杨梅专业合作社采用杨梅避雨防虫栽培技术,采摘前40天覆盖防虫网,采摘前10天覆盖薄膜避雨。 本报记者 叶敏 摄
杨梅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
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种苗检疫、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清洁田园、平衡施肥等措施,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采取断根法控制树势;及时清除病虫为害枝条,冬季清园,改善杨梅林的生态环境。
物理和生物措施: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色板、昆虫物理诱粘剂、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人工捕杀尺蠖、蓑蛾类幼虫、卵块和虫茧;采用防虫网及避雨栽培防控果蝇以及雨水影响造成的杨梅落果腐烂。搭建杨梅单株圆形钢架,钢架直径约6米,顶部高出树冠0.8-1米,四周离开杨梅树冠0.2米。在杨梅采收前40-50天,覆盖防虫网帐,底部压实。防虫网帐长×宽×高分别为6×6×4米,规格为40目。在杨梅采收前10天,选用6米×6米相对较厚的农膜,覆盖钢架顶部,四角用绳子固定即可。
化学防治:在病虫发生且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
农药选用原则按照“生产必须、防治有效、安全为先、风险最小”的原则,选择可使用农药。优先选用杨梅上已登记,或有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或在同类作物上登记的农药品种。通过生产调查、田间试验、残留检测、风险评估等程序,筛选出允许使用的其他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宜选用水剂、水乳剂、微乳剂和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根据主要病虫的发生情况,适期防治,严格掌握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提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
杨梅主要病虫用药建议
防治对象农药通用名(商品名)含量 制剂用药量 使用方法每季使用最多次数安全间隔期(天)
落果对氯苯氧乙酸钠盐
8%
可溶性粉剂375mg(制剂)/kg或稀释2667倍采收前15天兑水喷雾 1 15
褐斑病 喹啉铜※
33.5%
悬浮剂1000-2000倍液 春梢嫩期或者采果后喷施 1 30
石硫合剂 -- 波美度3-5 清园使用,喷施 1 30干枯病 石硫合剂 -- 波美度3-5 早期刮除病斑后涂、清除病死枝 1 30果蝇阿维菌素※0.1%浓饵剂180-270毫升/亩,稀释2-3倍后装入
诱集罐在果实硬核期至成熟期之间,稀释2-3倍后装入诱集罐,20罐/亩1 --乙基多杀菌素
※
60克/升悬浮剂1500-2500倍液在果实硬核期至成熟期前15天,喷雾1 15
白腐病抑霉唑
10%
水乳剂500-700倍液在杨梅果实硬核着色期进入成熟期之间,喷雾1 15
嘧菌酯250克/升悬浮剂3333-5000倍液 1 15
吡唑醚菌酯250克/升乳油1000-2000倍液 2 15
介壳虫类矿物油※
95%
乳油50-60倍液7-8月份第二代介壳虫发生初期,或冬季清园,喷雾。高温季节应早晨或者傍晚避开高温使用,提高稀释倍数。1 30
松脂酸钠※
30%
水乳剂300倍液 1 3020%可溶粉剂200-300倍液 1 30
噻嗪酮※
65%
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 1 30
尺蠖、蓑蛾氯虫苯甲酰胺
35%
水分散粒剂17500-25000倍 于4-5月份幼虫期发生初期,喷雾 1 30
注1:该清单每年都可能根据新的评估结果发布修改单。注2:列入国家新禁用农药的自动从该清单中删除。注3:※为杨梅上登记用药。
杨梅上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除草醚、二溴乙烷、杀虫脒、敌枯双、二溴氯丙烷、汞制剂、砷、铅、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甘氟、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单剂、福美胂、福美甲胂、百草枯水剂、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涕灭威、克百威、水胺硫磷、灭多威、氧乐果、杀扑磷、氟虫腈。
稿件由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