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准备、夏造酱、秋翻晒、冬成酱,古法酿造的酱油,严格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历经一年的日晒夜露才能装瓶进入市场,一瓶酱油凝聚了一代代制酱人的心血和汗水。
眼下正是古法酿造酱油最忙碌的时节。充足的夏日阳光和温度,让酱缸内的微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此消彼长,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高新区老恒和酱油晾晒场内,整齐地排列着近万个酱缸,空气中充满了浓郁醇厚的酱香。
对邢利民来说,晒场的每一口酱缸都如他的孩子一般,需要精心呵护。发酵期间的半年里,他每天都要来到晒场,穿行于酱缸间,通过望、闻、尝、翻等方式,来判断酱缸中酱醅的发酵程度。
24年前,刚走出校门不久的邢利民来到老恒和酿造厂,成了一名酱油酿造学徒。从选黄豆开始,邢利民每天跟着师傅“泡”在酱缸里。由于从未接触过古法酿造酱油技艺,邢利民很兴奋,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体验到了其中的辛苦。不用机器,黄豆的清洗、浸泡到上锅蒸煮、拌粉和发酵,全得靠手工完成。
“首先要选择颗粒饱满的黄豆,洗好之后在水中常温浸泡。夏天浸泡6小时,冬天浸泡12小时。现在也会选择上乘的黑豆,因为蛋白含量更高。”邢利民说,泡好的黄豆经过蒸煮再放到木盆中与面粉拌匀,这时候动作要轻,既避免捣烂黄豆,又要让面粉均匀地包裹住整粒黄豆。
酱醅变成什么颜色才能翻酱?缸内酱醅温度是否适宜?在没有仪器监测的情况下,观色、手感、味觉、嗅觉,就是酿造匠人的“四大法宝”。先看,酱醅要变成暗红色为宜;再闻,有没有醇厚的酱香;再品,豆子是否成熟,酸度是否适宜一尝便知;而酱醅的湿度、温度,全凭一双手来感受。
“在整个酿造过程中,酱料的发酵是影响最终酱油成品最关键的因素。而翻酱就是最考验水平的一个环节。”邢利民说,那时候师父不会手把手教授,全靠个人用心观察,用师父的话来说,那就得全靠自己“悟”。邢利民说,翻酱很讲究手法和力道,把缸底近一米深的酱醅翻到表层,既要让上面的盐水和下面的酱料掉换个位置,又不能把豆子弄破,这一环节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一开始,邢利民在众多学徒中并不拔尖,他经常把酱缸里的酱醅翻成一团浆糊,没少挨师傅批评,但不服输的他暗自下了决心,“别人能做好的,为啥我做不好!”从那以后,每次师父翻酱时,他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师父的手。慢慢地他摸索到了一些诀窍,按照师父的手法,遵循自内而外的原则,将底部的酱醅翻至酱缸表层,掌心用力,下压靠近身体一侧的酱醅。“我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多练!”
日出前是翻酱最好的时间,因此邢利民总是会一大早赶到晒场翻酱,一翻就是一个多小时。
好学、勤奋、能吃苦,邢利民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得到了老师傅们的肯定。当了两年多的学徒后,师父放手让邢利民负责整道酱油酿造的工序。
2013年,已经独当一面的邢利民参与完成了太油酿造工艺的创新研发。太油是酱油的升级版,特级酱油的氨基酸氮含量为0.8mg/100ml,而太油的最高氨基酸氮含量可以达到2.0mg/100ml。“太油的制作工艺其实已经流传了百年,基本工序和普通酱油差不多,但是要发酵两次,要经过两年时间才能出油。”邢利民说,为了提高太油中氨基酸氮的含量,他和企业其他部门成员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一年的实验,研发出氨基酸氮含量最高且杂质最低的新型太油。
“当时三伏天,我们每三天就要去酱缸检查发酵情况,非常辛苦但很值得。”邢利民说,这次的成功研发,为企业重新擦亮了太油这块“老字号”招牌。
经过时间沉淀的味道,才会愈发醇厚。邢利民说,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古法酿造技艺,将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王艺潼 朱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