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育苗。在大棚内做垄,垄宽65厘米,高20厘米,垄沟宽30厘米,深12厘米。扦插繁殖基质用70%细泥土+20%泥炭+5%珍珠岩+3%缓释肥+2%草木灰。于2月上旬-6月下旬或10月中旬-12月下旬扦插,将藤条剪成10厘米左右的插穗,每个插穗须带2-3个腋芽,将插穗顺腋芽生长方向倾斜插于温室大棚已做好的田垄中,间隔20-10厘米,保证每个插穗至少有1个腋芽露在土外,压实周围土壤,浇透水。
扦插后覆盖遮光率50%-60%的遮阴网,保持棚内温度20℃-30℃和湿度60%-80%之间。4周后新根产生,当根系长出3条以上、叶片3张以上,且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叶片嫩绿或翠绿即可出圃。
此外,也可用种子繁殖和藤蔓栽植。
种植地选择
大田栽培。宜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海拔在200-800米、年均温度在-5℃—35℃之间、排水良好的熟化田,禁止选择低洼、排水不良、雨季易积水的平原水田。栽前搭好大棚或荫棚,覆盖遮光率50%-60%的遮阴网。
林下栽培。三叶青喜欢湿润的环境,并有时隐时现的阳光,有极强的地域选择性。宜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呈微酸性及排水良好的背阳林地,土层厚度大于30厘米,坡度<30°,不宜选择毛竹林或笋用林,否则会与竹笋的生长产生冲突。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前期需搭建遮阳网。
栽植
直接栽培。翻耕整地前,亩施腐熟栏肥或专用有机肥250-400公斤,磷肥50公斤,草木灰5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N∶P∶K=12∶18∶21)50公斤,耕地深度25厘米,耙细整平,做成龟背形畦,宽50-60厘米,高25-35厘米,开好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4月上旬-5月下旬或10月中旬-11月下旬移栽,株距30厘米、行距25-30厘米定植。
栽后管理
查苗补苗。移栽后要及时查苗,如发现死苗缺株,要带土补栽,确保全苗。
水肥管理。种植后要根据天气情况,保持土壤湿润,控制基质湿度在15%-30%,确保成活率。一般情况下,视天气情况每隔2-3天浇水1次,种植10-15天成活后,可结合浇水加施一些复合肥的稀释液,以促进生长。
三叶青比较耐旱,忌积水。在生产上如遇多雨、暴雨天气应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以免造成浸渍为害。在三伏天和秋冬干旱季节,有条件的可建微喷设施,进行喷淋灌溉。
三叶青比较喜肥,栽种成活后,在初期生长的半年内由于根系生长不广,吸肥能力不强,可用10%-25%的稀薄人粪尿或15%-30%的沼液浇施2-3次,逐次加浓。以后每年至少施肥3次:第1次在春季展叶期,每亩穴施腐熟的农家肥100-150公斤;第2次在6-8月份开花时,每亩用饼肥100-125公斤,经发酵后追肥;第3次于12月份,结合清园培土,每亩用农家肥1250-1500公斤加草木灰500-70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N∶P∶K=12∶18∶21)15公斤,施冬季腊肥。
中耕除草。定植后需定期进行人工除草松土,每年中耕除草3-4次。中耕培土和除草以不伤根、不压苗为原则,林地杂草应及时清除,要做到有草必除。
光照控制。在春末、夏季、秋初应酌情遮挡60%-80%的阳光,秋后、冬季和初春时节仅需遮挡30%-40%的阳光。在林间空隙大的地方,可通过在支架上覆盖遮阳网,搭建荫棚,减少阳光直射。
藤蔓管理。可搭架引蔓或爬蔓栽培,在生长期间或冬季清园时应注意剪去基生枝、重叠枝、枯死枝、病虫细弱蔓枝,以形成合理的藤蔓群体结构。
病虫害防治。三叶青病虫害较少,在生产上偶有叶斑病、白绢病、腐烂病等病害和蜗牛、蛞蝓、地下害虫等虫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农业防治:注重种植基地选择,加强设施建设,改良生产条件,加强栽培管理,清除苗圃内外杂草、杂树,及时摘除病叶,清除病残株,集中无害化处理,切断传播感染源。
物理防治:合理间作套种,加强病虫观测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推广应用灯光、色板、毒饵、性诱剂等技术。
化学防治:适时选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及时施药,将病害防治于初始之期。
采收和初加工。三叶青栽种3年后,植株茎的颜色呈褐色、块根表皮呈棕褐色、个体饱满不皱皮、肉质呈银白色时,表明已成熟。三叶青的块根全年均可采收,以12月下旬至次年3上旬采收为最佳、品质最好。采收时要注意覆土还原,重新栽种好,剪除地上长藤,保留20-30厘米藤长,浇透水即可。
何伯伟 梁宗锁 华金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