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梦开始的地方

——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

  •   □农民日报记者 何兰生 徐恒杰 江娜 蒋文龙 孟德才 朱海洋
      编者按:浙江是习近平“三农”思想重要形成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亲自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工程,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推动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农民日报》聚焦浙江,总编辑何兰生近期率队来我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全面总结浙江“三农”改革发展经验,发表了长篇报道。本报今日特予以转载(有删节,全文见本报微信公众号),以飨读者。
    壹:序章
      5月11日,淳安县下姜村粉墙黛瓦、曲径清幽。村民姜祖海开的“望溪”农家乐,笼在丝丝烟雨中,更添江南况味。“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这句旅游宣传语,刻在了村里的显眼地方。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的小村庄,今年前5个月,接待游客超过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5元。
      而就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彼时,让下姜村远近闻名的是贫穷、是落后、是污染。
      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4月24日。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下姜村调研。“当时,习书记就给我们讲绿色发展理念,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水’这句话。”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下姜村老支书姜银祥依然很兴奋。
      如果说,2003年的下姜村是“两山论”的早期萌芽,那么,2005年的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则是“两山论”公认的发源地。
      2005年8月15日,在余村狭小炎热的村委会会议室里,听到干部汇报说关停矿山、水泥厂,村级经济与百姓收入出现下滑以后,习近平同志面容温和、语气果断,说出了那段深远影响中国未来的话:“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余村下决心关停了“全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十几年过去,当地恢复了竹海碧波、莫干胜景,靠绿水青山引来大批游客,实现了从“卖矿石”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变。
      此时,当年许多对“两山论”一知半解,甚至抱以怀疑态度的人,才由衷地为这份预见性和洞察力深深折服。“两山论”直接为浙江走什么样的路、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优势也成为推动浙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嬗变的岂止是余村!
      浙江的农业、农村、农民,也许是更早触摸到浙山浙水的灵动,就在这革新的氛围中,像梦工场一样到处上演着奇幻与蝶变:在这里,传统种养渐成历史,当注入文创、休闲、养生等元素后,农业变得时尚、精致而又高效;在这里,农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反倒成了市民竞相踏足的后花园,人们把乡村生活奉为潮流、视作梦想;在这里,农民也不再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写照,而是拿着手机栽水果,穿着皮鞋种水稻,开着宝马办民宿,让人恍惚:这是市民还是农民?在这里,农业与旅游的界线在模糊,农村与城市的界线在模糊,农民与市民的界线同样在模糊。
      说起这些变化,浙江人多会不约而同地提起,曾经担任5年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十余年过去了,习近平同志的“三农”思想在浙江深深扎根、历久弥新。
      这是中国梦、“三农”梦开始的地方。
    贰:初心
      嘉兴南湖一隅,一艘小船静静停泊。97年前,这艘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船劈波斩浪,开启了中国革命惊天动地的历程。
      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专赴嘉兴,重温初心。
      历史的命题、时代的叩问一再提醒:中华民族要复兴,“三农”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传统农业大国的伟大复兴,注定要从乡村出发,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无数沉寂在神州大地的村庄,振兴的梦想在孕育、在破壳、在生长……
    (下转第2版)图为位于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的连心桥广场。程海波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