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聚焦

梦开始的地方

——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

  •   (上接第1版)
      先行踏上振兴之途的浙江乡村,如熠熠闪耀的星光,照进了中国无数平凡村庄振兴的旅程;而她自己,脚步也从未停歇,正在朝着习近平同志15年前亲自擘画的梦想奔跑,实景演绎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盛大图景。
      让我们沿着时间轴回到2002年。当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在随后的3个月时间里跑遍了11个地市。而所有议题中,他最关心的还是“三农”。
      然而2002年的浙江,对下一步经济社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看待“三农”问题还是有疑问的。对此,习近平同志态度非常明确。“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2003年1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讲道。
      2005年5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农民日报》专访《习近平的“新‘三农’”说》中,深刻论述了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即: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
      此前3个月,他在《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中写道:“目前,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一千美元,我省已接近三千美元,工业化、城市化呈进一步加速的趋势,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容易忽视‘三农’利益、导致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
      今天听来,这是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睿智的论断!但对当时的浙江,这无异是一种发展观的革命,是重农强农富农的宣言!尽管时光荏苒,但习近平同志的这一“三农”新思想,一直指引着浙江“三农”蹄疾步稳。自此,在浙江,无论是沿海,还是平原,或是山区,“三农”始终是重中之重,是精力、财力重点关注和扶持的对象,而这,不能不说与习近平同志当年的率先垂范密切相关。
      在浙江抓“三农”工作,习近平同志不仅有理论,更有实践;不仅跟中高级干部讲,还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向基层干部宣讲,把“三农”工作做得既高屋建瓴又落实落细。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2006年1月4日下午,习近平同志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向海盐县160多位村党支部书记和县、乡镇负责人作专题宣讲。时任于城镇党委书记金爱明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可不得了了,省委书记给村支书开会讲新农村建设。”
      而在这些思考、探索、实践中,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八八战略”。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指引浙江未来改革发展的“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核心要义离不开习近平“三农”思想方略。谈及“八八战略”,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讲到,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三农”问题,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
      从“八八战略”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揽全局、架梁立柱的宏图大略,成为小到一个省、大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认为,浙江这些年的改革发展,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浙江今后的发展,也必须深学笃用,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
      承接“八八战略”,对应乡村振兴。省长袁家军表示,浙江将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对待“三农”问题、认识乡村振兴,从全方位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创建生态省、推动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三大举措,这对浙江的‘三农’发展,可谓是定海神针!”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说,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提出,正式开启了浙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从西子湖到中南海,习近平“三农”思想日渐丰盈,臻至升华。
      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2016年4月,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成为习近平“三农”思想最为鲜明也最为系统的总括性要求;而“三农”的重中之重地位,则从《之江新语》到十九大报告,都是始终如一的坚守、始终不变的初心。
    叁:融农
    “呜—呜—呜—”在安吉县鲁家村,每天早上9点,村里的观光小火车都会迎着清晨的阳光准时出发。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游客来了,收入就来了。
      鲁家村曾经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一没产业,二没名胜古迹,三也谈不上区位优势,2011年还是泥巴路、土坯房,村民收入靠养猪、养鸡,污染不小,利润却不高。
      2011年,被称为“PPT书记”的朱仁斌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就请专业机构为村庄做规划,然后拿着规划的“PPT”招商引资。在经过反复论证后,他带领鲁家村走上了“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如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5600元。
      在诸暨市的山下湖镇,从一产的特色蔬果种植,到二产的火龙果精深加工,再到三产的休闲旅游、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一家名为“米果果小镇”的农场,有着农业版“迪士尼乐园”之称,每到节假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农场所在的解放村,过去一直以水稻种植和鱼塘养殖为主。而现在,工商资本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气,关键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模式。“简单种种养养,已很难吊住消费者胃口,需要通过拉长产业链,来获得更高效益、更快发展。”“本土老板”陈照米说。
      在浙江,像鲁家村、“米果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认为,当传统农业与加工、采摘、养生、旅游、文创等结合后,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新业态,让农业身价倍增、脱胎换骨,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
      记者发现,浙江三产融合风生水起,消费市场和前景固然是前提,但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同样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正是政府持之以恒抓基础设施,坚持不懈出扶持政策,才为三产融合铺平了道路。
      2003年,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并且明确将休闲农业、观赏渔业、森林旅游等业态,列为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并指出“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内涵上,高效体现的是产业致富,生态则体现的是,既要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又要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浙江资源禀赋的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冬寿谈起学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时,深感受益匪浅。
      三产融合,农业是基础,浙江将目光聚焦基础配套设施。
      2010年开始,浙江在习近平同志绘就的蓝图上,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主平台和主抓手,既扎紧粮食生产的篱笆,同时借此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事实证明,浙江持之以恒抓‘两区’建设,这条路子走对了!一下解决了以往经营主体、产业布局、工作力量、资金使用散乱的弊病,实现‘一个池子蓄水’,为政府统抓农业,主体发展产业,搭建了绝佳平台。”林健东告诉记者。
      2015年,浙江又在“两区”基础上,推出“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直接聚焦三产融合。现在,全产业链几乎成为浙江农业的骨骼,也成为众多经营主体的“不二法则”。
      靠花卉苗木、种子种苗起家的浙江“森禾”,早已将触角伸至生态修复、城市绿化、园林设计等服务业,就连往常地方性的一些生产研发基地也变身花海。
      这几年,浙江的农家乐、民宿早已迈过“小打小闹”的阶段,进入到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时代。目前,从省里到市、县都在规划和推介“乡村旅游线路”,串点成线,为游客提供便利,还将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和工会疗养休养场所等,支持其发展。截至2017年,浙江已建成4598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实现总产值352亿元。
      在唐冬寿看来,通过融合发展,浙江农业的地位得以夯实,影响力得以扩大,同时也走出了浙江独特的发展道路。
      浙江统计部门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农业一产在浙江GDP中仅占不足4%,农产品加工业也不占优势,但按照三产融合发展的口径计算,涉农产业所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超过了10%。
      15年来,浙江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更注重品质品牌,更注重产业链的融合,一以贯之,接力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毫不动摇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成绩可圈可点,经验弥足珍贵。2011年,习近平同志曾对《农民日报》总结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的报道予以批示:浙江在农业发展理念、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符合浙江农业资源实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对推动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产生明显效果,对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好做法,可认真总结,积极推广。
    肆:和美
      5月江南,天青欲雨。
      今年2月刚履新金华市委书记的陈龙,根据金华市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特色,提出了“和美乡村”的定位。“和美乡村要求更高,注重内在美、全域美、全面美,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将作为金华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载体。”
      和美乡村也好,美丽乡村也罢,说的都是如何美上更美,美上加和,但如果没有15年前的“千万工程”,哪里有今天和美乡村与美丽乡村的升级?
      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彼时的浙江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群众揶揄,走在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
    (下转第3版)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纪念碑立在村头。本报记者 叶敏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