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
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载体。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对关系。2004年1月召开的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力争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是一个重要课题。发轫于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示范。
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习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
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
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了钱,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
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那5年里,从通村公路,到村内的道路硬化,从垃圾收集,到卫生改厕,从河沟清淤,再到村庄绿化,“千万工程”就像大合唱,全面彻底解决村庄环境卫生。习近平同志亲自抓,亲自部署,每年召开现场会,为了鼓励各地创新争优,会议地点下放到县,哪里做得好,就往哪里开。《农民日报》2005年11月21日曾在头版头条位置,以《习近平书记和他的三次现场会》为题进行了报道。
5年结束,“千万工程”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将整治内容拓展到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整治,以及农房改造建设,之后浙江又启动农村垃圾分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一系列后续工程。
如今,“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结出累累硕果,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约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浙江省建制村总数的97%;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建制村全覆盖,11475个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占比41%;90%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对应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前不久,浙江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将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的“五万工程”。“千万工程”在其发源地有了升级版。
曾经境内皆是“黑水河”“牛奶河”的浦江县,如今河水清澈,野生鱼儿又多了起来。县委书记施振强感慨良多:“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深入人心,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再也不会回到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的老路上了。”
作为“东南形胜,江吴都会”的杭州,一直不缺游客,但是杭州市副市长王宏告诉记者:“如今的杭州,每年1.6亿游客中,有三分之一到过杭州的乡村,这股潮流已势不可挡。”他表示,杭州要顺应乡村生活成为一种向往和时尚的潮流,“把乡村打造成城市的大花园、大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浙江的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大新亮点。”彭佳学说,数据显示,去年浙江仅农家乐接待游客就达到3.4亿人次,总收入超过353亿元,“未来3年内,浙江将打造1万个A级乡村景区,其中,1000个还将达到3A级标准。”
最近,浙江更是启动了投资1.25万亿元的全省大花园建设,目标是要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建设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这是浙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手笔,也必将为浙江的“三农”和乡村振兴带来巨大机遇。
如今,行走在浙江大地上,记者愈发强烈地感受到,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已经超越了环境整治阶段。乡村的“美丽”,内涵更深,层次更高,范围更广;不仅有物质,也有精神;不仅有“颜值”,更有品位;不仅有富裕,还有祥和。
乡村治理模式完善起来,构建起乡村格局的龙骨。而作为“三治合一”的探索地,桐乡市高桥镇越丰村早在2013年,就开始探索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高桥街道党委副书记徐晓叶告诉记者,近年来,桐乡逐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村民早早聚集到村委大院电视机前,当习近平同志掷地有声说出“要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民们顿时激动起来:“总书记说‘三治合一’了!”
越丰村的实践是习近平“三农”思想在浙江根植人心结出的硕果,这是毫无疑义的。
伍:创客
说起民宿,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就是名字比农家乐好听点,接待水平差不多。但在浙江,这样的观念已经过时。
浦江县前吴乡民宿主人大部分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他们懂得城市消费需求,善于推广和营销,有品位,懂创新,对于业态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农办综合调研处副调研员庞伟说。
如今,前吴乡的民宿一到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浦江县县长丁政告诉记者:浦江旅游收入从17亿元增加到92亿元,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不光是民宿,传统农业也有不少新面孔。孙灵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2014年放弃高薪职位回到老家永康市干起了农业。现在,藏红花基地占地500多亩,还带动了周边186个农户。
现在,像孙灵娟这样高学历,具有新思维、新技术,敢闯敢拼的新农人,在浙江被称为“农创客”,他们活跃在之江大地上,为浙江“三农”发展带来了新的能量和活力。目前,浙江“农创客”已超过1600名,其中80后占8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6%。这些年轻的“农创客”,用生动的实践赋予浙江现代农业一种蓬勃的朝气,催生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农创故事。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但,谁来为他们提供社会化服务呢?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在农村开启了“三位一体”改革,就是为了建立为农服务体系。十多年来,从低层次的“小合作”,走向高层次的“大联合”,只要农业经营主体有需求,就能享受从生产、供销到信用的全方位服务。如今,浙江已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农合联”组织。
为鼓励农创客创业,浙江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让他们无需忧心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问题;要流转土地,政府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不必一家一户跟农户商洽;像粮食的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也十分便捷;若要充电培训,从高端的农业MBA到各类培训,只需照着菜单打勾即可……2016年底,浙江还成立了“农创客”发展联合会。
除了这支创业大军外,现在,活跃在浙江“三农”领域的,还有众多的工商资本,他们瞄准了三产新业态,也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今天的浙江,已经很难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来界定什么叫农民,但种种现象都在强化一个事实:在新业态的融合下,农民的职业属性不断强化,而且变得越来越专业、时尚,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元。
即使作为身份属性,浙江的农民与市民也越来越接近。2017年浙江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4956元,连续33年居全国前列,更为难得的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缩小到2.054∶1,成为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5月10日,嘉善县缪家村。和煦的阳光照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健身房、老年活动室……每一户居民,从自家门口出来步行15分钟内,都能找到合适的文娱场所。
“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与设想,正在浙江农民的生活中逐渐变为现实:有职业尊严、有个人价值、有文化意趣,岁月静好,盛世安和。
陆:烛照
在无尽的时间轴上,2002年之后的浙江与2012年之后的中国,似乎有着许多巧合。而历史的巧合往往深有寓意,回望来时路,巧合当中蕴涵着必然,路径当中隐藏着伏脉。
世纪初的浙江与十年后的中国是何其相似!
2002年,浙江人均GDP已近3000美元,浙江人更早感受到“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仅占GDP比重不足5%的农业,还要不要?该何去何从?百姓钱袋子鼓了,可环境脏乱差,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日益拉开的城乡沟壑怎么填?农民进城后,乡村日渐空心化,又该如何重现活力?十年之后的中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也同样遭遇到这一时代之问。
如今,回望浙江的“三农”战略与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一路星光闪耀。
回顾浙江“三农”发展实践,顾益康分析认为,习近平“三农”思想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萌芽,尚处于感性认知阶段;经由正定和福建的实践探索阶段,日渐丰满;到了浙江进入成熟成型阶段;最终在中央,实现了升华。
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浙江,尤其是浙江“三农”的大实践、大发展、大转型,是滋养习近平“三农”思想大树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习近平“三农”思想更是烛照浙江“三农”改革发展的指路灯和智慧源。
柒:启航
下姜村姜祖海家里,把农家乐的名字叫做“望溪”,寓以“望习”之意,以此表达着感恩与期盼。
余村天荒坪长谷饭店里,老板史文喜创制了“两山宴”。如今的余村,平均每天有2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旅游团前来参观游览。
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所说:“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从下姜村、余村出发,我们看到了中国无数乡村的未来。它们萌芽于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汇聚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之力,共同浇铸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行进的中国,梦想一路相伴。
97年前,中国革命的红船从浙江出发。
15年前,习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战略”,交出了浙江的一份答卷。
今天,浙江一直沿着“八八战略”的道路前行,始终坚持“高效生态”的农业定位不动摇,始终奋进在“千万工程”的征程上不停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不断书写着新的发展篇章。
以梦为马。让我们怀着崭新的希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风帆下,见证乡村振兴的梦想从“浙”里启航,期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如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