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区萍水西路优盘时代中心,从外观上看,这是一个生活气息十足的地方——超市、星巴克、鳞次栉比的餐饮店,让它显得与其他小区无异。
但方圆百里的菜贩们都知道,在这个小区的4号楼里,有一家以“卖菜”为业的年轻企业“宋小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在黄梅季的闷热中,笔者走进了4号楼,走近了余玲兵——“宋小菜”创始人兼CEO。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休闲POLO衫的70后,曾供职于阿里巴巴,年薪百万,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的创始人,2014年9月,他从阿里巴巴辞职,创建了一家“卖菜”的B2B平台。
阿里高管辞职去卖菜?为什么?余玲兵用3年的时间给出了答案:我想给自己一个仰望星空的机会。
他立志让种菜卖菜变成一件轻松事
余玲兵与农业的缘分,似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余玲兵来自农村,父辈最大的愿望就是他能“跳出农门”。他如愿考上了浙江大学新闻系。家里人本以为他可按部就班从事媒体行业,可爱折腾的余玲兵却从电视台辞职,转而在2008年加入阿里。
在阿里的6年,余玲兵为创业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从淘宝农业电商到淘宝特色中国,余玲兵常常会接触到农民和商家,他惊讶地发现,生鲜农产品在当时的市场规模已接近2万亿元,但电商在其中占到的份额却只有3%。“‘BAT’大公司,一般要求‘快而轻’,而改变现有的行为方式及消费习惯,体制内难以维系创新和改革,需要彻底破局。”
看到农产品电商存在的问题后,余玲兵坐不住了。他离开阿里,一头扎进了农业,要靠自己熟悉的互联网来解决问题。
2015年,“宋小菜”再一次将余玲兵与农业紧紧捆绑在一起。“宋小菜”的创始人不姓宋,甚至连团队创始人中也没有人姓宋,只是取了“送”的谐音,巧妙地赋予了它人格化魅力。“貌似跟互联网不搭边,可它的确是一个生鲜蔬菜B2B互联网平台。”余玲兵说。
之所以取了个这么接地气的名字,还因为它要贴近服务的人群——每天起早贪黑干着脏活累活、文化程度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菜贩和中小生鲜蔬菜零售商。“‘宋小菜’的愿景就是解放这群人。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百姓吃上好菜,同时也让农业从业者的工作更轻松、生活更幸福。”
创业之初,由于投资者以及上游基地等原因,“宋小菜”在武汉正式上线。一年后,余玲兵又带着这家公司回到杭州西湖区,并将总部安在了这里。“杭州有务实、踏实的浙商精神,民营资本也非常活跃,发展机会很多。同时这边有阿里、有浙大,是人才集聚区,有优秀的创业生态系统。”带着信念、执着与对杭州这座城市的信任,余玲兵正式开启了创业道路。
打造最具泥土气息的互联网团队
那么,“宋小菜”如何解放下游并为上游提供更多效益?
在阿里工作期间,余玲兵发现,传统模式下,蔬菜通过菜农到经销商再到菜贩手中,损耗与物流成本较高。
因此,余玲兵和团队创新了一套“反向供应链”模式,即蔬菜小贩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前把各品类的蔬菜和数量提交到“宋小菜”的网络平台上,平台再对接上游农产品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直接运输到距离菜贩最近的提货仓库,菜贩第二天早上就近提货即可。所有的操控都通过平台完成。“‘反向供应链’起初很难被接受。公司刚起步时,无论去农贸市场,还是到产地,所有人见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骗子来了’。后来我们软磨硬泡,死缠烂打,才换回了几个人的信任。”余玲兵说,有的菜贩子还觉得这些人不可思议,大学毕业好好的工作不做,为何偏偏选择来卖菜。
回忆起最初的经历,余玲兵却又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互联网文化渗透到百姓生活缝隙的杭州,也为“宋小菜”提供了生根以至茁壮的土壤。“菜贩什么时候上班,我们就什么时候上班。基本上时间长了,就有了情感上的连接。还要感谢‘勾庄F4’,可能杭州这座城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勾庄市场的四个女老板最先尝试买一个品类的蔬菜,发现还不错。就这样,渐渐地由一个人的相信变成了一群人的相信。”
这样一群年轻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难免会碰到壁垒。一开始,团队里的人除了生姜、大蒜,其他品种认识的很少,同时直接对接基地、一级批发商和菜贩,也曾是这个团队的重大考验。
于是,余玲兵让员工们每天扎根在菜地和农贸市场,一点点学习。“不在‘现场’,就不知道‘真相’。如果你不进农贸市场,你就不了解用户的需求;如果你腿上不沾泥,就不知道蔬菜的供应体系是怎么回事。”
就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坚守中,2017年,这家杭州企业异军突起,构建的骨干分销商网络覆盖华北、华中、华东的45个城市,去年交易量同比增长3倍多。
余玲兵也在业界获得了一个称号: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才。
他说要一心一意做蔬菜
在成立初的一年时间里,“宋小菜”先后获得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吴咏铭投资的天使轮融资3000万元,和由IDG资本领投,元璟资本、普华资本(经纬合伙人曹国熊)跟投的1.04亿元A轮融资。
这家新起之秀从不缺乏投资者。当其他的创业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找来投资人时,余玲兵却在忙着将他们拒之门外。“只盯着我盈利的就不要来了。你应该鼓励我做对的事情,然后尽可能地让我们把规模做大。”
其间,有不少投资者提出希望余玲兵拓展业务到水果、冷冻品等领域。“经常有人跑来问我,果蔬不分家,为什么不做水果?新零售如火如荼,为什么不去搞新零售?”余玲兵回复他们,蔬菜是生鲜食材中,损耗程度最大的一类,也是最难标准化的一类。从难到易,越是难做的,未来可想象的空间越大。
余玲兵办公室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字,也恰好印证了他的答案:“不要瞎搞”。“‘不要瞎搞’,就是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专注极致,扎根在生鲜这个产业里面,做中国生鲜的分销网络,其他事情不要去瞎搞。”“宋小菜”发展至今,已从几个人的小团队拓展到300人的准独角兽企业。面对广阔的市场和明朗的前景,问起余玲兵对于未来的目标和期待时,余玲兵却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活着。“一方面希望上下游因为我们相信互联网、相信工具,另一方面希望到年底公司还活着。”
“我是那种求生欲特别强的人,做最坏的打算,让该来的都来。但即便到了绝境,还是会想方设法地活着。”余玲兵说,当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时,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即使已成老板,出差时也只住当地廉价的快捷旅店。
但作为一家独角兽企业,“宋小菜”从不缺资金。“我们最初没有想赚多少钱,没有想自己会过上多好的日子,只是想做能够改变农业的事情。”
提及创业经验时,余玲兵说:从小做起。“我们的愿景很大,而在实践中,我们的产品、企业文化,都是包含‘小’字的。因为所有的想法、令人憧憬的梦想,都要从小做起才能成功。”
在创业仅3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带着企业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生鲜电商领域占领了每年20万吨的蔬菜生意,还融资4.5亿元,成为了杭州唯一的农业准“独角兽”企业。
王逸群
“宋小菜”APP上的下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