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农村改厕要防止形式主义

  □熊志
  “厕所革命”让民众用上了卫生的厕所,是一项贴心的民生工程。但记者调查发现,中央高度重视并陆续出台相关方案及措施的农村改厕,在一些地方却“变了味”,出现了半吊子的“尬厕”——没墙、没顶,只有个蹲便器。在被新华社点名的山西省娄烦县,房前屋后、乡间路边、山坡沟里,没有围墙、没有顶棚、裸露在外的蹲便器随处可见,成为极其突兀的“风景”。
  这些闲置的半吊子“尬厕”,不仅没有起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反而给农民增加了不便。不少村落,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拆掉了自家厕所,但由于经费问题导致农村改厕工作执行断档,新的厕所没完工,于是村民上厕所都要东躲西藏。说明这些地方的农村改厕,更多是任务导向,抱着凑数量完成指标的心态,并没有以服务农民为宗旨。
  厕所常常被视作衡量文明的标志之一,这其实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厕所硬件建设和如厕文化,不仅对应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公共健康;另一方面,围绕现代化的厕所文化建设所做的努力,同样是地方公共治理是否现代、文明的体现。像农村这种历史欠账比较多的地区,厕所的硬件建设和发展水平,可能不够先进,但如果在农村改厕的过程中,有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的推动路径,也能收获民心。厕所革命,不仅要打破陈旧的农村习俗,也要防范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等落后的治理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不同于城市,城市本身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下水管道和排污设施,负责排污处理的专业市政工种等,这方面农村的基础薄弱。对农村而言,真正难点其实是后期的日常维护。在没有下水系统的前提下,冲洗式的厕所如何保证使用寿命,同时不至于增加农民日常的养护负担,将决定厕所革命的真正成效。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厕所革命的成果验收,必须打破唯数据论的思路,防止公共政策在基层走样,以至于一些地方将新建了多少个蹲便器当作政绩来宣传。此外,对于搞形式主义工程所造成的浪费,也有必要彻底调查,看看钱到底是如何用的,甚至是否流入了个人腰包。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