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始终是一门与自然对话的学问”,这是湖州维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伟平常挂在嘴边的话。为应对人工成本上涨、化肥过量使用和自然灾害影响等一系列农业“老大难”问题,这家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的农业企业不停地精算着每一笔“种田账”。日前,该企业又尝试了一种新型复合肥,在成本控制问题上算出了“新账单”。“这就是新型复合肥的试验田,这种肥有缓释功能,经过测算能维持200天,覆盖水稻整个生长周期,这样一来种田只要施一遍底肥就行,不仅人工减少、肥料少用,还减少肥料流失造成的污染。”走进企业所在的钱山下基地,近千亩农田显得静悄悄,在一处水稻田旁,企业负责日常管理的罗浩威给笔者算起了田里的“减肥账”。凭借高度的农业机械化操作和科学管理水平,基地日常只需4名工人就能打理好这片田。
维农科技公司“吝啬”的背后其实蕴藏了现代农业的智慧。这家仅有4年多历史的现代农业企业,在建立之初就将现代化种田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吴伟平介绍,企业从水稻发芽、育秧、插秧、收割到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拥有各类农机近100台,设备投入已近400万元,其中引进大疆植保无人机就花了10万元。
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步的是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去年由于受水稻扬花期连续降雨影响,基地水稻减产,而因为投入了机械化植保设备,每亩的生产成本减少了70元,两者相抵,就弥补了部分损失。“种田不仅要算眼前账,还要算长远账,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大趋势。”吴伟平说。
在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下,维农科技公司基地的用肥量从2014年的每亩75公斤降至目前的45公斤。如今,企业为进一步压缩用肥成本,请来了特殊外援——1500头湖羊。“我们算过,这批湖羊的粪便正好满足基地目前种植水稻的用肥量,不多不少。”负责基地羊场管理的张根方说,水稻秸秆喂羊,羊粪发酵种田,一种一养跑出了“双赢”的节奏。
事实上,基地采用“水稻-湖羊”循环种养模式不仅是为了控制成本,还为进军有机米市场打下基础。今年开始,基地开辟100亩试验田,用羊肥做底肥并采取全程有机管理。“做有机农产品需要耐心,土壤改良就要花不少时间。”吴伟平告诉笔者,这笔账看似不划算,但从长远来看有机农产品市场大有可为,目前有机米的价格是基地普通大米的2倍。
郑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