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一张皮影传承半个多世纪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月明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一面布屏,两个世界。台前观众屏息静候,台后皮影人上下翻飞。几根竹棍,几张皮影,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各式各样的牛皮小人在幕布上“活”了过来……这样的场景,沈永原已记不清看了多少回。孩提时,表演的主角是爷爷;记事起,主角是父亲和两个叔伯;现如今,主角成了自己。
  在海宁市长安镇,陆泽村的长陆皮影剧团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今年67岁的沈永原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他家族的皮影戏更是传承了半个多世纪,到他已经是第三代。
  这个故事得从沈永原爷爷沈金松讲起。沈金松是长安一带皮影戏的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50年代,浙江省文化厅组建浙江皮影戏剧团,以海宁籍团员为主,当中就有沈氏父子三人,即父亲沈金松,儿子沈祖兴、沈祖良。
  那是皮影戏最繁荣的时候。“我那时候还小,只记得爷爷他们常常到各地演出。”沈永原说,求神拜佛要演“还愿戏”,各种名目的迎神赛会要演“神戏”,小孩过周要演“周发戏”,结婚时要演“暖房戏”……一台戏本往往要演上两三个小时,甚至连演几天。
  “在我小时候,爷爷就是表演的行家。”不仅是台前唱演,就连后台的皮影人偶制作和剧本戏文的撰写,沈金松也不在话下。
  1969年,浙江皮影戏剧团因故解散。回到陆泽村的沈家三父子组建了皮影戏班子,撑起了皮影戏的旗帜。因为成员都是长安陆泽村人,于是皮影戏班子就取名为长陆皮影剧团,开始在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周边演出。
  “那时候,我们有一条水泥船,摇到各个公社,卖票演出。”吴福祥是当年长陆皮影剧团的联络员,10多人吃住都在船上,一年到头走村串巷地去表演皮影戏。一张票卖三分钱,一场戏下来能收入百来元。“那时候看皮影戏是大家的一大乐趣。”每逢此时,大半个乡镇的人都会前来观看。
  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剧和电影逐渐兴起,被称为“土电影”的皮影戏慢慢没落了。“来邀约表演的人少了,看皮影的人也越来越少。”吴福祥说,1978年,长陆皮影剧团正式解散。
  “解散后,父亲和叔伯们都回家下地干农活。”到沈永原这一辈,已没有人再碰皮影戏了。这一停演就是30年。后来,沈金松的大儿子沈祖兴、二儿子沈祖良相继离世。“老一辈们都是把戏文剧本记在肚子里的,所以给小辈们留下关于皮影的东西寥寥无几。”沈永原说,当年的皮影人偶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了。
  2015年底,转机来了。老底子的皮影戏被陆泽村重视起来,在吴福祥的奔走联系下,长陆皮影剧团被重新组建了起来。“我不希望到我们这一代,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了。”吴福祥说。
  重新组建的长陆皮影剧团总共有11名成员,其中9人都是沈金松的后人。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们身上多少有些“门里出身,自会三分”的色彩。73岁的沈祖仁是沈金松的小儿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主要由他制作;57岁的沈忠跃是沈金松的外孙,从小喜爱美术的他在剧团里主要负责画的部分;52岁的沈文华是沈金松的外孙女,也是团里唯一一名女团员,所有女角的唱演都由她完成;而沈永原则挑起了大梁,是整场皮影戏的唱演主角……
  2016年3月3日,这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剧团在长安镇重演皮影戏。这些重现历史的老艺人们,4人舞动皮影,6人吹拉弹唱,一场好戏就此上演。台前围坐的人们静心屏息,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时光。
  成立两年多来,长陆皮影剧团已经排练了《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四部皮影戏剧目,同时还被长安镇列入了送戏下乡项目,每年都要下村入社区演出十几场。 沈烨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