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简称《意见》),在去年“农业品牌推进年”基础上,决定2018年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对《意见》作了解读。
农业产业发展的升级方向
唐珂认为,贯彻落实好《意见》,必须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提升产品品质,注重科技支撑,厚植文化底蕴,完善制度体系,着力塑造品牌特色,增强品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培育出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业品牌,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为此必须要坚持好以下四个原则。
坚持品质与效益相结合。贯彻落实好《意见》,首先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优化要素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和主体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侧的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带动农业产业效益不断提升,让品牌建设有动力、有活力,让农业有赚头、有奔头,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坚持特色与标准相结合。贯彻落实好《意见》,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植根于农产品蕴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要素,充分发挥品牌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突出区域、企业和产品特色,以特色塑造品牌的独特性,适应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获得市场的认同、消费者的美誉和青睐。同时,要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引导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推动资源向生产优势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集聚,提升品牌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以标准确保品牌的稳定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农业品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品牌积淀,蕴藏着工匠精神、诚信意识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不变的文化传承,是中国农业品牌的魂。同时,我们也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产业技术、政策体系、服务模式、调控手段等方面培育新的动力机制,积极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村镇等相结合,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新型流通方式、传统和现代媒体应用,推动品牌主体把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流通渠道建设,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中国农业品牌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这次专门印发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就是要全面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监管保护,营造适于农业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让市场主体在品牌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推进品牌强农,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示范引导是必要的,要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大“实招”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唐珂指出,品牌是市场号召力、影响力、竞争力,是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从消费端倒逼生产端的一条主线,引领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品牌强农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肩负起责任,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品牌主体、相关组织和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落实好品牌强农的五大主要任务。
一是筑牢品牌发展基础。《意见》将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安全、优质、绿色作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是夯实品牌强农基础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科学的标准体系是品牌强农的基础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形成完整体系,要用部门的合力确保标准的权威性,用标准的“卡尺”确保品牌的“含金量”。
二是构建农业品牌体系。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完善具有差异性、前瞻性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实施机制,形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相辅相成的品牌集群,贯穿农业产业全过程,提升产业素质和品牌溢价能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不同区域农产品差异性体现出来;打造企业品牌,要推动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品牌文化,积极主动创建自主品牌;打造大宗农产品品牌,要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粮棉油、肉蛋奶等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凸显品牌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
三是完善品牌发展机制。我国农业品牌整体投入不足,各级政府部门要探索品牌投入方式,对品牌创建、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等进行激励,为农业品牌建设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品牌建设。引导和组织第三方规范开展品牌活动,使农业品牌能进能出,成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完善品牌诚信体系,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坚决杜绝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严格规范品牌评估、评定、评价、发布等活动,使品牌货真价实;加强品牌认证管理,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等;形成品牌建设的联动机制,推进品牌与“三区一园”建设相结合,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创品牌、管品牌的联动机制。
四是挖掘品牌文化内涵。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品牌的灵魂。农业品牌建设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树立品牌自信,形成具有强大包容性和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文化。一方面,必须注重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形成集聚效应。各个品牌主体往往小而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影响力,而区域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恰恰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整合力量。要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丰富中国农业品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载体和符号。另一方面,要讲好品牌故事,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树立品牌形象。要善于运用各种传播媒介,通过对各类群体消费习惯的研究,开展丰富多彩宣传推介活动,增强品牌传播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是提升品牌营销能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农业品牌建设离不开品牌营销能力的提升,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目标,推动传统营销方式和现代营销方式融合。政府应加强农业品牌营销的统筹协调,支持品牌主体既要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等传统渠道,又要借助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现代传播途径,拓宽企业营销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品牌农产品出村上行。 刘艳涛 陈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