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后陈经验:演绎“漂亮的村事”

  □本报记者 张佳妍 王美华
  一部改编自武义县“后陈经验”的电影——《漂亮的村事》,近日在杭州上映,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部影片,艺术地再现了后陈村村务民主管理探索实践的过程。
  武义县后陈村是“后陈经验”的诞生地。“后陈经验”,是在习近平的持续关怀下建树起来的。7月18日,记者来到后陈村学访,感悟“后陈经验”的巨大魅力。
  后陈村地处武义江畔,距县城4公里,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加上村民勤劳肯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陈村党员干部却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因财务账目不透明,村里的矛盾纠纷不断升级。”后陈村村监委主任陈玉球,对那段往事记忆犹新。
  而随着工业园区开发征地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村里1200多亩土地被陆续征用,带来了1900余万元的巨额资产。“钱放村里到底安不安全?”一时间流言四起。
  2003年11月,时任白洋街道工办副主任的胡文法临危受命,到村兼任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的不满,胡文法提出,“选出几位村民代表‘看着’这笔钱”。次年6月,后陈村被“逼”出了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可随之又出现了争议:如果村监委和村“两委”唱对台戏怎么办?
  “2005年6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后陈村调研。在听取胡文法的汇报后,习书记不仅肯定了我们的做法,还鼓励说‘希望你们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做法,为全省提供有益的经验’。”陈玉球说,省委书记的话就像一颗“定心丸”,让后陈村人坚定信念,一步一步将村务监督制度落实完善下去。
  让后陈人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多年,习近平仍一直关注着他们,并把探索实践以村务监督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机制,概括为“后陈经验”。
  2010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审议,在说到“后陈经验”时指出:“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值得广泛推广。”次年初,习近平批示:“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村干部用权用钱行为,是密切农村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举措,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浙江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供借鉴。”
  “谁能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村的指示,先后多达8次!正是习总书记的支持鼓励,拨开了后陈人心头的迷雾,为‘后陈经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陈玉球说。后陈村的这项基层民主监督制度,从“全国首创”到“全省覆盖”,直到“全国推广”,写入了共和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个村监委,由当初应急的“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
  走进后陈村,但见村民服务中心大楼门前的村务公开栏内,经村监委审核公布的账目里,小到买一瓶墨水、胶水等都上墙公布。
  “村里每月都会召开3次村务公开监督会议,公布账目,讨论村民的意见建议,让村民了解每一笔收支。”陈玉球告诉记者,村里的大小事项,都会挂到有线电视的村务公开频道。村民在家就能查看每一张票据的详情,监督每一笔收支、每一项工程。
  后陈村还开办了自己的村报——《后陈月报》。村报出刊后,党员们将它分送到村民家中,让村民了解上个月村里的大小事务,财务收支。
  由此,后陈村实现了村务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使各种矛盾有了内部化解的机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14年来,实现了村党员干部“零违纪”,村务事项“零上访”、工程“零拆迁”、不合规支出“零入账”。村集体经济增长了41倍,村民收入翻了两番,后陈村成为了村风和谐、村容洁美、村民富裕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