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长链。消费者在追溯码中“扫出”的安全感,自然得益于生产、经营、监管各环节对于“舌尖安全”的尽心守护。近3年来,我省以创建全国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为主抓手,产管并举,开展“三大创新”,推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绿色化,成效明显。全省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已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47个。
管理创新,“管”出放心农产品
“你只要扫一扫西瓜合格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联系到种植户了。”在杭州双菱路的一家水果店,听着店老板对西瓜品质自信满满的介绍,记者用手机扫了扫二维码,看到了一串信息,包括西瓜产地、生产经营者姓名、生产日期……
据此,记者联系到了该西瓜的生产者——温岭玉麟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友达说:“这二维码是我们的名片,表示产品的品质达到抽检或送检的标准,你尽管放心吃。”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每一张合格证上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一证一码”,是我省在创建示范省工作中首创的。消费者在购买浙产农产品时,遇到质量等问题,就可以凭合格证向生产经营者维权。
近年来,省农业厅联合多个部门,创新了系列有效的质量管控机制,实行农资投入品规范化、政府监管智慧化,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一品一策”实施及农资经营规范化,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如建起了融质量安全监管、主体生产和信息查询3个系统于一体,省、市、县互联互通的“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放心农产品靠管出来。目前,我省已建成追溯县80个,4.5万家规模主体纳入平台管理,243万多批次检测数据上传平台。上半年,共关停淘汰农药经营店1000余家,改造提升1000余家,信息化监管覆盖率达51%。
模式创新,“产”出品质农产品
建德草莓种植户遍布全国,甚至走出国门;青田杨梅、乐清铁皮石斛等,也早已名声远扬……我省的这些特色农产品,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对标准化生产、生产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我们的草莓是绿色产品,绝对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建德山里红家庭农场主赵建明的这份自信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规范化的生产标准等一系列风险管控手段。在他的草莓大棚内,高架无土栽培、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物联网应用等技术应有尽有。“我们根据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适时给草莓灌溉、施肥、除草、用药,为的就是保证草莓品质。”
据建德市农业局草莓办负责人介绍,市里制定有《建德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和《草莓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要求草莓种植户严格遵照执行。今年1月,还成立了“建德市草莓研究院”,为全市草莓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像“建德草莓”这样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在我省有许多。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已组织申报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38项,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率达63%以上。产业技术团队建设全面推进,已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425个,整合专家近5000名。
防控创新,“减”出安全农产品
在杭州余杭区,有一批特色的“庄稼医院”,门面风格统一,店内干净整洁,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农药、有机肥、种子等农资,且全都配备电脑,犹如一家家“连锁店”。“现在店面漂亮了许多,产品也‘绿色’了许多,限用农药全退市了,有机肥品种增多了。”该区星桥街道的“庄稼医院”负责人冯春根告诉记者。
农业绿色发展,要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
在益民农业生产服务合作社的水稻基地内,稻田周边种满了芝麻、向日葵、百日菊等多花蜜源植物,稻田里不时能见到甲鱼、牛蛙等。负责人沈兴连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生态治虫、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的一个妙招。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控制卷叶螟等害虫,大大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甲鱼、牛蛙在捕食害虫的同时,排泄物直接留在田间,起到了肥沃土壤、减少农药化肥的作用。“生态绿色防控种出来的稻米,才能让人吃得放心啊!”沈兴连说。
在“减”字上下功夫,极大地推进了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6年来,我省已建设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县11个,示范镇28个,示范区375个,推广农药减量技术应用1656万亩,高效环保农药普及率达85%以上,农药减量3179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