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种植业

这些水稻绿色种植技术,你掌握了吗

水稻缓(控)释肥应用技术

  •   水稻缓(控)释肥应用技术是指应用能缓慢释放主要养分的水稻专用缓(控)释肥料,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氮肥施用总量的一种水稻新型肥料应用技术。
      技术要点:
      1.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根据当地水稻生产实际,选择合适的缓(控)释肥种类。可以选择脲铵替代尿素,也可以选择含氮、磷、钾三要素的缓释肥替代常规化肥。根据土壤磷、钾含量情况,选择不同磷、钾含量的缓释肥。如果采用机施肥或是机插秧侧深施肥的,应选圆形颗粒状的肥料,有利于机械均匀施肥。
      2.科学确定施肥总量。以产定氮,以氮定磷钾。以缓释肥为主,配施少量速效肥,以满足水稻生长期的养分需求。因为缓(控)释肥养分能缓慢释放,肥料利用率高于常规化肥,氮的总量可以比传统施肥减少10%-20%,一般产量稻田,早稻施氮总量为8-10公斤,单季籼稻12公斤左右,单季晚粳稻13-14公斤,连作晚稻9-11公斤。
      3.采用合理施用方法。应用缓释肥提倡采用“一基一追”法,即缓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生长期间视土壤肥力、品种、苗情等追施一次以速效肥料为主的分蘖肥或穗肥。缓释肥在稻田翻耕后、耙田前施入,使肥料混合在10厘米土层内,以提高肥效。若采用机插秧侧深施肥的,不施基肥,在插秧时将缓释肥同时施入土中。因缓释肥养分释放缓慢,需在水稻分蘖期早稻亩施5-7公斤、晚稻7-10公斤尿素作为分蘖肥,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土壤肥力较好,分蘖正常早发的,可把这次肥料移作穗肥,并将尿素改为三元复合肥。但氮素穗肥要在群体叶色落黄基础上才能施用,群体叶色不落黄则不施氮肥。
    水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水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农业、物理、生态、生物等综合措施,降低水稻虫害发生基数和病害流行风险,抓住关键时期,应用对口高效低毒农药控制病虫危害,实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农药使用量的一种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模式。
      技术要点:
      1.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水稻品种。(2)避免插花种植。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3)翻耕灌水杀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并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4)健身栽培。做到宽行稀植,增加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性,应用“两壮两高”栽培技术,构建高质量群体。控制氮肥使用量,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2.生态调控。(1)种植诱虫植物。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米,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螟虫在水稻上的着卵量。(2)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捕食性天敌和缨小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的控害能力。(3)田埂留草。在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更好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
      3.理化诱控。(1)物理阻隔育秧。在病毒病流行区,露地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白背飞虱、灰飞虱,预防病毒病。(2)性诱剂诱捕。从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捕雄性成虫。大面积连片使用,平均每亩1个诱捕器,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水面50-80厘米。选用持效2个月以上的长效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芯每隔60天更换一次。
      4.科学用药。苗期重点做好种子处理、药剂拌种,移栽前带药下田,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播种前药剂拌种防控稻蓟马、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大田前期尽量不用药,重点抓好水稻倒三叶抽生期和水稻剑叶抽出这两个关键节点的药剂防治。水稻倒三叶抽生期用药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水稻剑叶抽出时用药,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
    大棚稻菜轮作稳粮增效技术
      大棚稻菜轮作稳粮增效技术是指根据当地温光资源条件,选择稻菜茬口较易衔接的品种,采用蔬菜与水稻轮作的种植模式,粮经结合,实现一年一稻一菜或隔年轮作水稻的技术模式,可防病改土、互促互利,提高土地利用率,稳粮增效。
    技术要点:
    1.茬口安排。
      模式 作物 播种时间 栽植时间 收获时间
    大棚茄子-水稻茄子 9月上旬—10月上旬 10月中下旬—11月下旬 12月上中旬—6月水稻 5月下旬—6月上旬 6月下旬—7月上旬 10月中旬—11月初
    大棚生姜-水稻生姜 1月提前催芽 2月 5月—7月初水稻 6月中旬(直播7月上旬) 7月上旬 11月大棚瓠瓜(南瓜)-
      水稻瓠瓜 12月上中旬 1月中旬 2月中旬—6月水稻 5月下旬(直播6月中旬) 6月中下旬 11月中下旬
      2.品种选择。蔬菜选择适销、优质品种,如茄子可选择“浙茄1号”“杭茄2010”等,瓠瓜可选择“浙蒲6号”“越蒲2号”等,生姜可选择红爪姜、新丰生姜等。大棚茄子-水稻模式,水稻可选择能在10月上中旬成熟收割的“甬优15”“甬优9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大棚生姜-水稻模式,水稻直播选特早熟晚粳品种“秀水519”,移栽的可选择“秀水134”“宁84”“绍粳18”“嘉58”等品种。大棚瓠瓜(南瓜)-水稻模式,水稻可选择“秀水134”“绍粳18”“嘉58”等晚粳稻品种。
      3.合理稀植。因为前茬为蔬菜,土壤肥力较足,直播要适当减少播种量,常规晚粳稻亩播种3公斤左右,移栽采取宽行稀植,籼粳杂交稻每亩8000-10000丛,常规晚粳稻每亩1.2万-1.4万丛。移栽的提倡选用合适机型插秧机进行机械化栽植。
      4.科学施肥。提倡施用有机肥,配施速效化肥。因为前茬蔬菜施肥量较大,种植水稻时要根据前茬作物施肥情况相应减少化肥施用总量,比常规种植水稻减少30%-40%。一般不施基肥,分蘖期施5-10公斤尿素和10公斤钾肥作分蘖肥,穗分化期看苗施用10-15公斤三元复合肥作穗肥。
      5.机械收割。大棚水稻可选用适合大棚内收割水稻的小型水稻收割机进行机械收割,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人工。
    稻鸭共育技术
      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高品质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的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模式。
      技术要点:
      1.培育水稻壮秧和鸭子健雏。选择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优质新品种作为稻鸭共育的水稻品种。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适期稀播,亩播种量杂交稻为7.5公斤左右,常规稻40公斤。直播稻亩用种量杂交稻1.25公斤,常规稻3.5公斤。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绍兴麻鸭、半番鸭等小中型个体的品种,放养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露宿抗逆性强、成活率高。一般掌握“谷浸种,蛋起孵”,以便及时把雏鸭放入稻间共育。
      2.稻鸭共育阶段管理(1)于秧龄25天左右移栽,为了有利于鸭在稻间活动,以方形行株距为宜,每丛插1-2本(杂交稻)和5-6本(常规稻)。采取抛栽或撒直播的一季中、晚稻,由于没有规则的行株距,水稻生长前期,鸭在稻间的觅食活动,对稻苗有些伤害。为了补足苗数,除了适当推迟放鸭时间外,还要比不放鸭的稻田多抛些基本苗,以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数。(2)做好雏鸭疾病防疫。雏鸭未开食前要注射雏鸭病毒性肝炎油乳疫苗,放养前再皮下注射鸭瘟疫苗,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提高雏鸭的成活率。当雏鸭10-12日龄时,以10-12亩为范围,用尼龙网或遮阳网围栏,防鸭子外逃和遭受天敌伤害。(3)科学施肥与管水。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视土质而定。追肥少施化肥,一般移栽后7天,雏鸭入田之前亩施尿素7.5公斤,促进稻苗早发棵。孕穗、齐穗期,田间经常保持水层,除缺肥田块看苗补施适量氮、钾肥外,一般不施追肥,以鸭排泄物和部分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为主。鸭属水禽,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要有浅水层,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泥搅混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4)做好稻田病虫草害的治理。共育期间稻田害虫主要靠鸭捕食为主。要关注穗期病害的防治,抓住防治适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予以防治。在喷农药前,将鸭赶到另一方暂不用药的稻田,或赶到池塘、沟渠,过渡2-3天后再赶回到用过药的稻田。及时补充绿萍和适量添饲。鸭放养初期,早、晚喂些碎米(麦)或小鸡鸭专用饲料。放养15天之后,由于田间虫、草、萍等食料丰富,一般情况下不补充饲料,以提高鸭子的“役禽”功效,促进水稻生育。中后期鸭子长大,食量增加,除抛撒绿萍以外,在傍晚给鸭子添喂稻谷等饲料,用量随着鸭子的增大逐步加大,每只鸭添喂稻谷50-75克。
      3.捕鸭后水稻管理和鸭子收捕。将鸭赶出稻田后,立即清沟、排水,并经常采取湿润灌溉方法,以增强稻根活力,防止稻体发生倒伏。水稻齐穗而且灌浆下垂时,鸭群就会喙食稻穗上的饱满谷粒,要及时把长足个体的鸭子从稻间赶出来,并组织销售。
      本版稿件和图片由省种植业管理局和省植保检疫局提供
    嘉兴市采用农药减量技术,在稻田周边栽种显花植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