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我省各地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推动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本期刊发一些地方的典型做法,供借鉴。
宁波:优化品种绿色高产
今年,宁波市围绕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底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90万亩,总产75万吨。
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平衡高产。在示范的基础上,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在面上推广应用,特别是全面推广亩产超800公斤的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二是抓绿色生态。结合“五水共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率先在高产示范方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应用杀虫灯和性诱剂。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让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推广,减少农药使用,通过节约农药成本来提高效益。
在推进水稻品种优化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以绿色发展为前提,改变过去一味追求高产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甬优1540”“甬优15”“甬优17”和“甬优7850”等米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建立优质米生产示范基地,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优质米的生产,提高地产稻米的市场占有率。2018年计划建立优质稻米示范基地20个,对每个达到要求的基地给予2万元补助,通过基地的示范引领,来扩大优质稻米的种植。
在实施粮食绿色高产创建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绿色高效。宁波按照良种与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结合、示范与推广同步的要求,大力推广叠盘暗出苗、水稻“两壮两高”、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建立高产示范方,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促进全市种粮农户生产水平的提高。2018年市财政拿出185万元用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计划建立粮食超高产攻关方5个,水稻和小麦高产高效示范方47个,旱粮示范基地10个。
温州:强化科技助农
今年,温州市按照“稳水稻、扩旱粮,多种早稻、稳住晚稻”的思路,通过政策激励、模式创新、示范带动等措施,努力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上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4.52万亩,同比增长4.6%。其中春粮面积15.63万亩,同比增0.74万亩。
为巩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成果,温州将其全部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保护,全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6.5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定任务。同时,为解决部分已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生产条件和服务设施仍不能较好地满足粮食高产稳产需要的问题,今后3年,温州将每年完成3.2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任务,并将根据“因缺补缺”的原则,做好整体规划,邀请水利、电力部门介入,设计灌溉系统和农电系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合理设置机坡,便于农机下田作业。
温州市通过强化科技助农意识,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抓好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当地将建设32个省级水稻高产创建千亩方、3个水稻高产攻关百亩方、6个旱粮优质高产百亩方的任务分解至各县,要求每个示范方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确定攻关田,确定技术负责人,农业、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技术人员要形成合力,成立粮油产业团队,服务高产创建活动,并通过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提升粮食生产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同时,温州市将深入开展农技人员挂钩联系生产基地和种粮大户结对帮扶活动,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推行统一育插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等社会化服务方式,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种粮效益,全力推动稻米生产向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绍兴:从增产转向提质
今年,绍兴春夏两季合计粮食播种面积88.19万亩,较上年增加0.14万亩,将创建省级粮食高产示范区16个,推广应用新型农作制度38万亩,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3.5万亩,引导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和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在资金上,今年绍兴安排2200万元粮食生产扶持资金,进一步加大绿色高效生产、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应用优质高产良种、水稻“两壮两高”栽培、叠盘暗出苗等高产栽培技术和商品有机肥、缓控释肥等高效生态型肥料,探索建立“施肥结构合理、施肥总量控制、施肥方式恰当、施肥时期适宜”的水稻高产高效控量施肥技术模式,加大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在全面实施部、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基础上,全市支持20个绿色高产示范方,每个奖励3万元。深入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全市支持3个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千亩示范片和10个百亩方,每个奖励40万元和8万元。加快推广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大力发展水旱轮作、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等新型生态高效农作模式,全市支持10个农作制度创新示范基地,每个奖励2万元。
同时,当地进一步加大优质稻米推广力度,鼓励规模经营主体种植优质稻米品种,加大优质稻米加工及品牌化营销支持力度,对获得“越乡好稻米”或“浙江好稻米”优质奖产品称号的稻米生产主体,每个奖励3万-5万元;对被评为市级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的,每个奖励5万元;对当年购置稻米加工包装设备且购置金额在30万元及以上的,市财政给予购置额50%的以奖代补;对开展稻米加工服务且年服务数量达到200吨及以上的,市财政给予每个2万元的以奖代补。
舟山:推广新型农作制度
今年,舟山春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种植面积1.95万亩,同比增长2.6%;亩产228.5公斤,同比增长17.2%;总产4466吨,同比增长19.8%。
今年,舟山在全市范围内设置7个点800亩面积共15个品种的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与展示。同时推广优质主导品种3万亩,重点推广示范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同时,舟山大力开展新型农作制度种植模式推广,今年新型农作制度创新推广面积达1.1万亩,重点推广草莓 -西甜瓜、草莓-甜玉米、西红花-水稻、西瓜-蔬菜、春玉米-夏玉米-马铃薯、贝母-西瓜、无花果套种马铃薯等高效栽培模式,促进特色农业和农作制度创新,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今年,舟山将深入推进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示范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技术模式,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方式,大力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五个统一”,实现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配套。
今年,舟山还将落实单季晚稻高产高效示范千亩方3个,并在定海、普陀的重点种粮专业合作社开展缓控释肥的应用推广示范,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示范推广高效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台州: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今年,台州市粮食生产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要求,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绿色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优质粮食供给,提高粮食深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统计显示,全市春粮面积达23.97万亩,同比增长4.8%。全市夏粮面积达41.79万亩,较去年增0.98万亩,增幅达2.4%,其中早稻面积27.35万亩,较去年增0.84万亩,增幅达3.2%,实现早稻面积七连增。
目前,台州市早稻种植已经基本告别散户种植,早稻生产基本实行了轻简化栽培,全市早稻轻简化栽培面积约27万亩。当地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调整品种结构,创新农作制度,走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发展之路,重点抓好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和绿色优质高效示范方建设,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稻米品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今年,台州通过开展粮食作物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一方面,抓好水稻、旱粮、油菜作物的生产,引进示范高产品种,开展高产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建立高产技术体系,市政府继续对粮食高产攻关给予100万元奖励资金,对于创全省粮食高产的给予重奖;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引进品质优、产量适中的粮油作物,以优质优价实现增效,首次将绿色优质高效示范方列入示范奖励范围。
本报记者整理
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区域试验站在临海开展早稻新品种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 许剑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