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从省农机局获悉,我省持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精准发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上半年来,我省新增各类农机具5万台(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2.51%,确定智慧农机示范建设基地47个,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重点机具安装北斗导航273台,完成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331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7.11%。
立足全程全面 深化示范创建
据了解,上半年,我省持续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建设。指导10个县、57个乡镇(园区)、156个基地开展创建工作;做好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部级验收2个、省级验收3个、实施指导3个;我省将示范创建工作向主导特色产业拓展,制订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方案、标准评价方法与程序;初步完成德清、温岭、海曙县级智慧农机管理平台测试,谋划省级管理平台,推进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创建47个,推广北斗导航应用273台。
突出绿色导向 推广先进技术
上半年,我省出台一系列措施,健全支持保障机制,农机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按“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出台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14大类33小类76个品目列入补贴范围。突出绿色导向,将高效施肥装备、秸秆综合处理设备等纳入补贴,实行累加补贴,初步确定将畜禽养殖除臭设备列入省级新产品补贴;展示推广方面,在春耕备耕“五联五送”、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现场会等活动中,突出智能导向,展示遥控自走式喷雾机、北斗自动驾驶系统、水平自动控制系统等智能化先进适用装备及技术应用。
培育专业队伍 提升服务能力
上半年,我省对100家农机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0家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创建指导,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农机维修能力建设,摸清1284家维修网点家底及2249名维修工技术水平,培训农机维修工100名;成功举办首届农用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大赛,全省22支代表队参赛,角逐出“浙江省农用无人机操作技术能手”前8名,社会反响热烈,新华社、人民网、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媒体纷纷给予报道;抓好农机化生产,开展指导服务3102人次,发放跨区作业证2800张,检修农机具8.4万台(套),落实春耕生产专项农用柴油2.1万吨。
贯彻落实新规 夯实安全基石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规定》《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管理规定》两个“新部令”自6月1日起正式施行。我省结合深化农机“最多跑一次”改革,农机安全生产月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贯彻“新部令”,并紧扣部令规定,升级农机监理办证系统,对接浙江政务网、一窗受理平台;深化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上半年开展专项检查160余次,配合交警部门查处涉牌涉证拖拉机超载2156起,违规载人320起,脱检脱保269起,假牌假证74起;统一农机免费实地检验标准、检验流程和归档要求,推动免费实地检验,报废拖拉机3870台;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落实1个示范市、3个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30个示范社的创建任务。上半年,共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61起、死亡20人,与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32.2%、23.1%,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道路外农机事故1起,死亡1人,与去年持平。
加强质量管理 提升农机质量
上半年,我省继续加强农机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以农机质量政策宣传、打假护农为主要内容的农机质量月活动,开展现场咨询活动304次,发放宣传资料3.3万份,培训人员3748人次,开展打假护农行动215次,受理投诉咨询10件,办结率100%;抓好以单轨运输机为重点调查对象的农机质量调查,已完成102台,完成任务56.7%;完成部级鉴定2项、省级鉴定14项,联系外省实施鉴定产品62个;完成8个团体标准的起草,修订省地方标准2项、立项2项,行业标准制(修)订立项9项。 缪细央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金国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