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台损失:拨禾轮将稻秆拨贴到割台,切割后通过搅龙送到输送系统,此阶段的损失为割台损失。如水稻过熟,拨禾轮齿与稻穗拨碰易造成落粒。此种作物可在早晨或傍晚收割,即早晨露水干了之后再出车,晚上露水下来之后再收车。在这段时间收割,不但作业效率高,而且“跑粮”损失也较小,可减少割台损失。
脱粒损失:作物湿度大、脱粒滚筒转速不够、凹板间隙过大、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过快、割台喂入量过大等都会造成脱粒损失。检查脱粒损失大小,可从被脱稻穗中,抽选10个穗,如其中有3粒稻粒未脱净,就相当1%的脱粒损失。
分离损失:此阶段的损失大小,主要取决于振动筛的振幅大小和鱼鳞筛调整的角度。振幅小、鱼鳞调整角度小,则易造成稻粒随秸秆抛出。
清选损失:稻粒与稻穗要经过风扇进行风力清选,如风量过大,作物清洁度提高,但部分谷粒同谷穗一并吹出。反之,清选损失降低,但清洁率下降。其调整原则是在保证清选损失率不超标的情况下,适当增大风扇风量,以提高粮食的清洁率。
如何解决收割机漏粮
掌握正确的前进速度和喂入量。喂入量是衡量机车效率的重要指标。超过额定量,联合收割机就会处于超负荷作业状态。在收割时农机手应根据稻麦秸秆高低、产量等因素适当调节联合收割机的前进速度。控制喂入量,使收割机工作中的前进速度、喂入量、脱粒、分离、清选等主要环节配合默契,避免超负荷作业。
控制好拔禾轮的旋转速度。拔禾轮转速过高,拔齿对穗头的打击力大,落粒损失较重;转速过低,拔板不能及时将秸秆拔向切割器,造成切割困难,加大秸秆振动,也会增加掉粒损失。拔禾轮转速应与收割机的前进速度配合。另外,拔禾轮位置过高,拔禾板打击穗头,引起落粒损失;拔禾轮位置过低,割下的禾秆随拔禾轮转动被甩出机外,造成落粒损失。作业时应根据稻麦秸秆高矮程度,及时调整拔禾轮高度,使其拔板作用点在稻麦切割线上方三分之二处为宜。
合理调整脱粒间隙。如果凹板入口、出口间隙小而滚筒转速高,秸秆就难以进入下一道工序,脱掉的谷粒也无法及时排出,而是继续承受高速滚筒的打击,增加破碎率。脱粒的最小间隙不应小于4毫米,另外还需检查滚筒皮带轮与动力皮带轮搭配是否合理、准确。
灵活调整清选部位。对成熟度低和潮湿度大的作物,上筛片的开度应尽量大些,以避免筛不净的杂质堵塞推进器;对成熟度高、较干燥的作物,上筛片打开三分之二即可。下筛片的开度应小于上筛片的开度,当上筛全开时,下筛可开三分之二。上筛开度减少,下筛也相应减少。风量大小的调整以粒中无谷壳、谷壳中无谷粒为宜。谷粒中谷壳多,风量应调大;筛后吹出的谷粒和断穗多,应减小风量。
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