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条种粮路 两代种粮经

——从种粮大户变化看浙江粮食生产进步

  □本报记者 唐豪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正是这月明风清的夏夜,老农民王建坤伫立田头,憧憬起10月的“稻香节”盛景……
  王建坤,建德建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始于2016年的建德市“稻香节”,就是由他的公司具体操办的。前两年的10月,钦堂乡的田间一片金黄,游客纷至,欣赏稻田文化和丰收美景。每思及此,种粮20多年的王建坤,就会在心里点赞女儿。“面临水田背朝天,一把锄头一把镰,周而复始又一年”,王建坤回顾以前的种粮史说,开渠、播种、施肥、灌水、收割等,全靠人力完成,劳动强度大。扣除农资、农业税等支出,每亩净收益不到百元。种粮效益不高,土地流转也很难,他的种粮规模多年只有108亩……
  进入21世纪,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惠农政策持续推出,农作机械开始普及。特别是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这个划时代的重大政策利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王建坤种粮的劲头更足了,目前规模已扩大到2000多亩。
  2010年,女儿王运大学毕业后投身农业,参与他的种粮事业。初生牛犊不怕虎,王运边种粮边学习应用新科技,时不时地颠覆着老父亲的“种粮观”。什么智慧农业、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等理念,王建坤一度持怀疑的态度。
  2013年,王运在基地安装监控,虫情测报、气象站都进行实时数据监控;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辅以病虫害诱捕器等物理防治,效果明显……如今,基地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并且引进托普物联网技术,走上了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发展之路。
  “公司现有大小农机56台/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亩产量也提升到600多公斤。”升任公司总经理的王运表示,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规模种粮和粮食功能区建设都有资金补助,公司一年的效益有400多万元。
  2016年,王运进行大地艺术创意展示,用彩色稻种出G20杭州峰会的logo,尝试文化、旅游农业新模式,获得成功。同年10月,她联合当地政府,在公司基地举办建德首届“稻香节”。“去年的稻香节更热闹,我们公司影响大了,产品卖得更好了,现在一年能销售10万公斤大米。”王建坤对女儿的创新实践大加赞赏,“机器换人”、绿色防控、“文旅农业”等等,好处实实在在。
  弹指一挥40年,我省粮食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让我省粮食生产从分散、小规模逐渐向集中、大规模发展。取消延续了上千年的农业税,更是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种粮的动力,提升了收益。近年来出台的“三权”分置、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新政,更是激励着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更是融合一二三产的综合型产业,开启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省种植业局粮油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我省大力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重视和培养新型农民,推进规模种植、推广绿色高效模式、优化品种结构,综合成效显著。全省粮食生产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总产保持在750万吨左右,规模经营主体已达1.5万多个。“如今的浙江,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不断刷新着美丽的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