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一场春雨后,云雾遍山香;多少品茶客,开怀话武阳。提到茶叶,许多人都知道武川大地培育的名茶——“武阳春雨”茶。冲泡品饮一杯,茶芽缤纷错落,果真如春雨飘洒,令人心醉。“武阳春雨”是历史名茶,可以说是浙江茶叶的一张名片。
而今站在乡村振兴的全新起点,一项让武义茶叶产业提质增效的举措——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又为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武阳春雨”茶正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新时期的生态容颜,从历史深处携香而来……
烹好绿色“营养餐”,茶园提质又增效
虽然已是处暑时节,但在武义利神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的茶园里,茶树一片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以往这个季节,茶园里的茶叶采摘四五个批次后就没得采了。今年这500亩茶园,由于施用了有机肥,目前已采摘了5个批次的茶叶。你看这鲜叶,还是很嫩。到9月中旬还可采摘一次。”合作社负责人郑剑一边仔细观察茶树生长状况,一边给记者介绍。
记者看到,这些施了有机肥的茶树不仅嫩度好、芽头壮,而且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绿色的光芒。“不仅鲜叶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了,而且施了有机肥后,炒制出来的茶叶品质提高了,香味更浓。”郑剑告诉记者,“茶园施用有机肥后,每亩产量可增加100公斤左右,今年这片实验的茶园至少增产20%以上。”而据记者了解,截至8月中旬,郑剑的茶园产值比去年同期已增收10多万元。
在相隔不远的武义石鹅湖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理事长丁青荣介绍说,茶园施用有机肥的效果非常好,以前没有有机肥项目补贴的时候,他们也会用一部分菜籽饼肥。但是由于基地面积比较大,全部用有机肥量太大,用肥成本过高,而且将肥料运上山的人力成本也非常高,所以一直困扰着他们。
丁青荣说,从2017年冬天开始,政府推广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一亩地自己只需出80元,让合作社4000多亩茶园全部用上了有机肥。他算账后发现,有了有机肥补贴,施肥成本跟之前相差不大,但茶叶提质增效十分明显。茶叶发芽壮、嫩叶多、长相好,加工后茶叶色泽好、香气浓,质量明显提高,而且每亩茶园的产量也比以前增加了近20%,采摘期也延长了一周。
他感叹说,以前茶园用的都是尿素和复合肥,那时候的施肥成本在每亩地200元左右。现在,有了政府的补贴,肥料成本每亩地只摊到80元。而施肥时需要的开沟、埋肥、覆土等劳作,虽然增加了人力成本,但全部算下来,每亩茶园的施肥成本还是在200元左右。从去年开始,合作社123户社员的茶园统一施用有机肥。今年出的新茶品质特别好,合作社社员的茶叶收购价每公斤上涨了100元。
有机肥替代化肥,农家肥重回茶园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近年来,化肥过量施用,造成地力下降、土壤贫瘠的现象日益严重,茶园遭受污染问题突出,同时对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畜禽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养殖区畜禽废弃物利用率低,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
去年,武义县被列为农业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茶叶试点县之一,着力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化肥的大量施用会导致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和团粒结构下降。化肥与土壤螯合能力较有机肥差,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极不利于茶叶的生长,也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武义县农业局粮油(土肥)站站长王建华告诉记者,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还可以支持畜禽粪便积造、生产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王建华介绍,去年武义全县实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有机茶园、万亩无公害茶园等基地,探索多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点,推广不同的技术模式。建立农牧对接示范点1个,面积500亩,实施“茶-沼-畜”模式;对无公害茶园,采用“有机肥机械深施 +配方肥”,每亩施800-1000公斤有机肥、40公斤配方肥;对有机茶园,施用菜饼肥,每亩沟施腐熟菜饼肥200公斤;对水肥一体化,采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目标40%以上。
茶园有机肥替代肥项目实施一年来,全县有8098亩无公害茶园、6191亩有机茶园施用商品有机肥 6352.63吨、饼肥1238.2吨,有机肥施用量比往年提高了3.4倍。项目示范区还建立了茶园机械深耕服务队,采购机械54台,开展“机械深耕+配方肥”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工作,提高茶园机械化管理水平。
王建华说,通过有机肥替代后,茶园核心区全年采取“一基三追”施肥模式,其中“一基一追”为有机肥,全年仅施化肥2次,亩均年施化肥量从50多公斤下降到40公斤以下,减量达20%以上,大大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时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8个百分点以上,茶园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改善。
更令人欣喜的是,施用有机肥的茶园,茶叶质量明显改善。据武义县农业局特产站对示范点调查,今年示范区的春茶增产5.4%,品质明显提高,鲜叶收购价提高10%以上。项目实施主体之一的武义县古马茶叶专业合作社,看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发展前景,今年初创建“石鹅湖”茶叶品牌,并加盟“武阳春雨”公共品牌。
呵护绿水青山,助力有机农业
武义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省实施“有机茶工程”的试点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近10.5万亩,有连片万亩的无公害茶园1个。
2017年,武义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以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为目标,推动有机农业健康发展,为百姓送上更优质更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吹响“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的集结号。
发展有机茶生产是“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的重要内容。“开发有机茶是我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整体全面带动茶园无公害生产,对提高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打响茶叶知名度和提升市场竞争力起到积极意义。”武义农业局特产站站长汤志飞说。
汤志飞介绍,武义的有机茶叶远销海内外,享誉海内外,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茶每年都供不应求,2016年一举夺得全国出口有机茶的销售冠军,2017年出口有机茶286吨,销售额238万美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8.74%和11.74%。去年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17761亩,比上年的12869亩增加4892亩,增幅达38.01%。
众所周知,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是无污染、高品质的生态健康饮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等农资。“发展有机茶生产,必须严控茶园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而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发展有机茶生产的主要技术模式,将助推有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武义农业局特产站茶叶专家徐文武推广研究员说。
而要真正落实有机肥替代化肥,关键还在于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引导农民走出一条有机肥施肥之路。徐文武说:“通过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建设,武义县力争用3—5年时间,集成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乃至替代商用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长效机制。”
在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的带动下,武义有机茶产业获得新一轮大发展。根据规划,到2021年,武义要实现的有机农业版图中,茶产业将作为主导产业。
如今,走在武义的垄垄茶园间,绵延的茶园里蕴藏满满的“有机智慧”。太阳能诱虫灯和诱虫色板,绿色防控设备遍布茶园;铺设茶园喷灌系统,助茶叶增产;有心的茶农们在茶园里种植上桂花、乐昌含笑等绿化苗木,既美化了茶园环境,调节了茶园生态,又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