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个家庭户 两样生产力

——从生产微单元看浙江农村生产力提升

  □本报记者 杨凌紫
  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石屏村村民陈水勤,2000年包下了村后的1000多亩山林。这些年来,一家人精心种植中草药,还办起了家庭农场,使荒山变成了致富“宝地”。目前,农场中草药种植面积300多亩,明年投产后,预计将实现每亩1.5万元的收益。“我们一家人就经营了1000多亩土地,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放开手脚,在家门口干出了一番天地。”陈水勤今年61岁了,说起从事农业数十年来的变迁,感慨万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开,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起初,饭是能吃饱了,但钱赚得还不多。”陈水勤说。
  上世纪90年代,致富心切的陈水勤利用做毛竹、竹笋生意的机会,到处取“致富经”。当时,一些地方开始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宁波、台州等地也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规模经营大户。这让他意识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才是出路。2000年,他下定决心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陈水勤“心领神会”,当年底就注册了水勤家庭农场。他这个老农民成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通过区里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陈水勤说,他不再像以前只会埋头苦干,而开始花心思到提升技术、提高效益上来。比如,过去中草药直接种在地里,现在利用无纺布袋栽培,透气性好,不易积水,采挖容易,提高产量;过去浇水需要一桶一桶抬,现在滴管全覆盖,大大节省人工;不使用化肥,而使用草木灰等作肥料,确保药材品质……
  陈水勤的经历,是我省众多农民家庭的一个缩影。浙江人多地少,一个家庭户经营的土地有限,无论怎么精耕细作,产出总是有限的。
  于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适度规模经营出现了,一批批像陈水勤这样的传统农民,尤其是他们的后辈,逐步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生产不再只是自给自足、各自为战,更多的是产业化、合作化,面向大市场。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力,得到了再一次激发和提升。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之路。截至2017年底,全省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已有35075家,经营土地290.8万亩,占全省规模经营耕地面积的35%,户均达到80多亩,是以前每家每户三五亩的数十倍。
  充满生机的农业新蓝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2015年,陈水勤的儿子陈奕辞去城里的工作,回村与父母共同经营农场,为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农民也是个体面职业,从事农业有奔头!”陈奕计划扩大面积,打造精品基地,建设康养综合体……“还有许多想法等着去实现,希望就在广阔的田野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