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关注

宁波鄞州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团队:

把粮食高产的论文写在田野上

  宁波市鄞州区种植业管理服务站有一支集种子、栽培、植保、土肥技术于一体的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团队。自2007年试种“甬优12”超级稻以来,这支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队员,一年250个工作日,至少有180多天在田间,开展水稻超高产技术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水稻优良品种、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综防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均得到了有效运用,越来越多的粮田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
  2010年,这支队伍指导的百亩方平均亩产,曾刷新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在他们的带领下,2008年至今,鄞州共刷新10多项粮食生产浙江农业之最纪录。他们真正把粮食高产的论文写在了田野上。
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要保障粮食总量,唯有提高亩产。然而,乡镇农技人员青黄不接,要真正把先进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谈何容易。
  让农技人员直接面向优秀种粮大户,再让优秀种粮大户带动周边农户,共同提升种粮技术。这样的技术指导更直接更有效。于是在2007年,鄞州区种植业管理服务站组建了一个集种子、栽培、植保、土肥技术于一体的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团队,要求每个队员必须直接面向种粮大户,遇到自己不懂的专业技术,可请教其他队员,第一时间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难题。
  当年,他们对“甬优12”超级杂交组合进行了一系列栽培研究,各种试验有十余项。可试验研究从来不能一蹴而就,第一年2.68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只有688.8公斤。这个亩产水平虽然不理想,但与其他品种相比,已是个令人惊喜的开头。
  队员们信心十足,一头扎到了栽培技术研究上。水稻生长关键期,与农民一起守在田头;农民有疑问,他们就在网上搜索资料,在实践中摸索最佳的超级稻栽培方法……经过多年栽培试验,队员们通过氮、磷、钾的合理搭配,解决了“甬优12”遭遇台风易倒伏的问题;利用“甬优12”分蘖力强的优势,采用低密度种植,既节本增效,又降低了倒伏风险;把播种期从最初的6月初提前到5月中旬,使稻谷千粒重明显提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是队员们对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的努力下,2008年,鄞州区单季晚稻攻关田创造浙江纪录;2009年,单季晚稻百亩方平均亩产700公斤,2010年突破800公斤,2011年突破900公斤;2012年,刷新百亩方亩产全国纪录。对此,原农业部水稻生产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曾评价道:“在国内前沿理论的指导下,鄞州农技人员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发挥和提高。”
独有的“田间笔记”
  打开鄞州区种植业管理服务站副站长张建民的电脑,一行行“田间笔记”映入眼帘:从2007年和2008年的情形看,“甬优12”成熟偏晚,可适当推迟收割时间,延长灌浆期;2011年,“甬优12”提前一周播种,谷粒成熟度更好,2012年可考虑再提早一周;亩产想达到900公斤以上,剑叶至少需长到35厘米以上;沿海地区台风多发,适当增施钾肥有助于避免倒伏……
  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提升理论,农技人员最终形成了这套适合鄞州实际的水稻种植技术。如今,在鄞州的超级稻高产田里,栽培技术已可以精确到秧苗大小、秧龄长短、叶色浓淡、亩栽苗量、施肥时间和数量、每丛稻的穗数和粒数等。
  多年来,队员们每年都要安排十多项栽培试验,总结出近200条经验。“田间笔记”因此不断“升级”。
  如今,张建民把“田间笔记”作了整理,写成一篇名为《鄞州区水稻高产示范和攻关总结》的文章。无论是走访当地种粮大户,还是到外地介绍高产经验,张建民总是带着它,因为这篇文章接地气、很实用,每到一地,总有人向他索要这篇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