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思想点亮未来 创意创造价值

创业路上,他们的“灵机一动”真的很赞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文/摄
  无绳专利包装“安居房”,让青蟹运输、蒸煮更方便;连接上游生产端和下游零批商,依托大数据掌握生鲜产销信息解决供需矛盾;带动项目地村民全员参与开发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在乡野……
  10月15日,在“农行杯”第二届浙江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决赛上,不仅有玩转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技术咖”,还有进军互联网、物联网、全域旅游的“时尚派”。他们带来的参赛项目贴近生活,创意十足,直面社会痛点、难点,或正在逐渐成长,或已发展成熟。
科技之光,照亮农业新领域
  当高大上的前沿科技迈入农业领域,究竟会带来何种惊喜?农创客们给出了答案。
  嵊州市任成军家庭农场负责人任成军的毛竹“春笋冬出”技术项目获得了此次比赛一等奖。他从2016年开始从事该项技术试验,在嵊州市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和浙江省林科院竹类所的指导下,将稻草砻糠作为覆盖增温、保温材料,结合喷灌配套、肥水管理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使毛笋提早了两个月在春节前后上市,避开了传统的销售旺季,拉长了毛笋供应期。虽然只是技术上的小创新,但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毛笋平均亩产量提高了2500多公斤,价格最高卖到每公斤200元。
  在萌生创业想法之前,毕业于浙大动科院预防兽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包省军正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交流学习。专业的关系让他对生物领域颇为关注。他注意到,规模化养殖中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对畜禽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量有机废弃物,对环境和社会带来了压力。
  在长期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包省军发现以餐厨垃圾、废弃果蔬、动植物尸体等腐烂有机物为食物的黑水虻在美国、荷兰、法国已实现产业化应用,黑水虻联合微生物技术将有机废弃物等转化成虫体蛋白和虫粪,虫体蛋白作为功能性饲料原料,可用于水产和畜禽养殖,提高动物肌体免疫力,减少抗生素使用量。于是,他带着黑水虻资源化利用技术回国创业,开发研制了水虻干虫、水虻精油、无抗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建起了日处理2吨餐厨垃圾的试点场。
  包省军的创业项目,把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突破口,而来自衢州的善新民,则从农业生产最基础的育苗着手,创办了人工光代替太阳光育苗的LED全人工光育苗工厂。
  善新民是一名退休工人,搞了一辈子电子产品设计、维修。2009年,刚刚退休的他偶然听说,衢州菜农冬季秧苗要从山东运过来,成本高,损耗大。那时,他就想,如果能建一座全人工光育苗工厂,菜农们在家门口就可买到秧苗,这样就能大大节约成本。于是,他又干起了老本行。当时,全人工光育苗少有人研究,7年时间里,他和同事进行了数千次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
  2016年,善新民终于找到了适合育苗的光谱。他运用自己发明的LED灯和育苗床,通过精准的控制系统控制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培育的秧苗生长周期短、根茎粗壮,深受农民喜爱,一生产出来就被一抢而空。如今,年近七旬的他,仍然没有放下手头的事业享受舒适的退休生活。“我是过来人,当过农民,干过农活,挑过担,施过肥,农民的艰辛我深有体会,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善新民说。
  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农创客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中,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
模式创新,掘出农业新蓝海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新一代的农业创业者们正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我们熟知的传统农业产业。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军是中国茶界电子商务的拓荒者之一。2006年,李晓军从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专业毕业后,与很多毕业生一样思索以后干什么?那时淘宝电商平台成立不久,他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当年便决定来杭州创业,通过电商渠道卖茶。
  公司除了在天猫、淘宝、京东等平台销售,还建立了基于微信的艺福堂茶叶商城APP,如今已拥有1000万余会员的庞大客户群体。下一步,艺福堂规划建设茶园1万亩,结合“互联网+”,建立“茶园+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的基于数据化运营的茶叶产业综合体,使一二三产高度融合,提高生产效益。
  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日常饮食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便捷高效又健康的消费模式,浙江牧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军兴想到了与物流配送及微信平台相结合的净菜宅配模式。从基地采摘来的新鲜果蔬,通过气泡漂洗、臭氧杀菌、五道清洗、冷风吹干等一系列环节后,半成品净菜经过气调包装通过冷链储运进入千家万户。目前,该公司已开发了200余款半成品净菜,消费者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上下单,就可等待送货上门,产品开袋即可下锅。
  宋小菜的商业模式,是创始团队和遍布杭州、上海等区域内的餐饮店、生鲜店乃至菜场小贩聊出来的。他们只讨论一个问题,“你从哪里进货?”田野调查的答案是,农贸市场占据了生鲜流通渠道80%左右的交易量,这也成为宋小菜发力生鲜B2B的着眼点。
  该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模式,通过收集城市农贸市场“菜贩子”的采购需求,整合数据、订单信息,对市场进行准确预估,指导菜农按需生产,从而解决蔬菜市场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卖货难的问题。近年来,宋小菜独立开发了买家版、供应商版和司机版不同场景的三款APP,将人、货、车三个核心数据留存在同一个平台上,使得场景越来越聚焦,运营也越来越数据化和精细化。
  越来越多类似“艺福堂”“宋小菜”这样的商业模式在农业领域涌现出来,这种运营模式的创新,让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愈发紧密,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农产品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健康美食。
坚守初心,逐梦农业新征程
  很多农创客曾怀揣梦想从农村闯进都市,又源于情怀从都市回到农村,他们对土地有着特殊感情。尽管这是一条崎岖而漫长的路,但他们坚定地走在路上。“扑棱棱”一串声响,一只母鸡从一米多高的鸡棚顶上轻盈地飞落到地面。这是浙江龙游县传统的“麻鸡”,因能飞上树睡觉、下池塘游泳,被戏称为“飞鸡”。在龙游深山之中,有200多户农民就是靠养这种已是“网红”的“飞鸡”增收。“龙游飞鸡”是浙江宗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涌君的创业项目。该公司以村为单位,通过村集体推荐,公司培训考核、农民选举,推选一名大队长,负责农民养殖技术指导与管理,以及新报名农民的面试考核和培训。向选定的农户免费提供成熟鸡种,免费帮助他们搭建鸡棚、围栏等配套设施、安装实时监控设备,指导他们按照公司制定的标准养殖,生产出来的鸡和鸡蛋按市场价、保护价收购包销。
  如今,这只土鸡已飞出浙江,飞向广西、四川等地,带动500余户农户养殖,每户每年增收2万至5万元。
  “每个人心中都有追求幸福的梦想,‘我的幸福计划’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在项目地带动村民全员参与开发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提升当地村民素质,从而实现精准扶贫、探索乡村振兴。”2012年,从磐安县高二乡走出去的年轻商人蔡文君回乡创业,创建了浙江品尚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幸福计划。
  该公司建立了“政府搭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向农户免费提供种子、种苗、猪苗、鸡苗等,农户按照传统方式负责代种养,政府配套政策性奖励补贴,公司以高于市场价订单收购。
  2014年,该公司与农户签订为期30年的房屋租赁协议,流转泥土房、石头房、木头房以及牛圈猪圈,进行创意化、精细化装修改造,打造下初坑·泥庐民宿。除了租金,去年民宿平台还帮助当地农民销售农产品280多万元,带动下初坑6家农家乐营业收入130多万元。
  2016年,该公司携手顺丰速运启动“幸福菜箱”项目,每只箱子里有高山蔬菜、生态大米、土猪肉、土鸡蛋、山茶油等,消费者可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幸福工社”订购,由顺丰快递到家,实现“互联网+农业”。
  在他的带动下,高二乡从一个落后山乡变成浙江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5575元增至2017年的12175元。如今,他开始着手打造“我的幸福计划”升级版,促进当地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情怀引导行动,创意创造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农创客怀揣为农初心,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坚持,用创意做“支点”,用实干做“助推器”,在农业创业路上奋力前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