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用土布让乡村重现生机的“织女”

  【人物名片】
  2002年创业至今,郑芬兰从土布织造到文创改造,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她一直致力于古村落的活化和生产性保护,通过城乡联合反哺乡村经济,并将非遗带进学堂传承给下一代。“以梭的寻觅,探寻一个个底蕴深厚的手工村落,以此来发现和延续传统手工艺,这便是我行走的意义。”
——郑芬兰
  笔者在杭州下城区长浜路上的“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里见到郑芬兰时,她刚结束西藏那曲的“寻梭之旅”回到杭州。利落的齐刘海短发、宽松的蓝布裤子,笔者眼前的郑芬兰颇具“行者之风”。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她又走过了全国各地的10多个村庄。
  作为最年轻的省级民间手织布工艺非遗传承人之一,她说,自己的行走,不是为了体验诗和远方,而是为了见证和收集偏远山乡里那些手工艺人的故事,让更多人知晓他们代代相传的技艺。
“寻梭狂人”,15年收藏梭子14000把
  西藏,是郑芬兰“寻梭之旅”的第三站。回忆起这场在海拔4500多米藏区进行的徒步之旅,她说,10天的旅程,虽然艰难却收获丰硕。“这是我第9次进藏,难忘的时刻太多。六旬奶奶把用了40年的梭子送给我们,梭子上有她双手磨出的凹痕;七旬爷爷向我们介绍他精心纺织的氆氇,那自豪的眼神,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郑芬兰说。
  今年是郑芬兰寻梭的第15年,最开始时大家都称她为“疯子”。年轻人都在追求时髦,她却一头扎进了土布纺织技艺的追寻中,还创办了以手工土布为材质的服装品牌“小巷三寻”。
  郑芬兰出生在磐安的一座山村,母亲靠着一只八个脚踏板的织布机,“咔吱咔吱”地织出了一家人的衣裳。那双勤劳而粗糙的手、那些温暖而厚实的土布衣,是郑芬兰童年岁月里对家的记忆。“手工艺是一种温度,有温度的产品才有故事可以诉说,有故事的产品才是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我想寻回这种手工艺的温度。”如今,“寻梭狂人”郑芬兰收藏的梭子已达14000多把,成为全国少有的藏梭者,她也在着手筹备建立一座梭博物馆,将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梭中有世界,一世一把梭。在寻梭的过程中,我发现梭子记录了乡村生活方式和手工技艺,梭子的背后是各种关于土布纺织工艺的故事,它们折射出的是一座座美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
手工村落,盘活了一个国家级贫困村
  打造“手工村落”是近年来郑芬兰一直在践行的理念,她认为好的手工艺应该反哺乡村,而不是直接被送进博物馆。
  作为磐安榉溪村的“名誉村长”,这些年来,郑芬兰在逐渐告别农耕文明的乡村里,重新引入了传统手工艺,将古村落的活化和手工记忆的生产性保护相结合,让“老龄化”的小村落重现生机。
  除了家乡磐安,郑芬兰还在云南水沟头寨等地践行着“手工村落”理念。从去年9开始,郑芬兰前后四次走进云南高黎贡山的水沟头寨,学习当地特有的麻纺织工艺、探访周城白族扎染世家的植蓝染艺、寻找文山壮族制梭人的纺织文化。她帮助水沟头寨建立了自己的麻纺织品牌“三百妞”,同时还开发了一条基于高黎贡山原始森林和滇西茶马古道的瑜伽冥想游学线路,吸引了不少游客。
  只有46户人家的水沟头寨原本是国家级贫困村,如今当地的手工艺被盘活了,村民的收入上去了,这让郑芬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知道城市里的人需要什么,也知道乡村里有什么。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价值。”
半亩棉田,在城市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今年9月底,经过5个多月的悉心呵护,在杭州滨河小学的校园里,郑芬兰和孩子们一起播种的棉田可以采摘了。秋高气爽时节,暖黄色的小棉花缀满了这片绿色的棉田,孩子们提着竹篮采摘起来。
  2012年,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芬兰成为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复兴传统手工艺,郑芬兰奋斗的脚步不仅行走在深山古村,城市校园也是重要一站。
  跟以往非遗项目进校园不同,郑芬兰并不是直接去课堂上教孩子们如何纺织,而是在北京和杭州等城市的校园里启动了“半亩棉田”的实践课堂。
  谷雨播种、立夏放苗、小满除草、小暑结果、白露采摘,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孩子们在棉田里上了许多堂课。采摘完成后,孩子们便会开始正式学习搓棉、纺线、染线、织布,最终制作出精美又环保的土布包书套。
  整个过程,郑芬兰都陪孩子们一起完成,从棉籽到一方手帕,从教室到大自然,她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传统手工艺的种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郑芬兰和孩子们更像是四季的记录者和技艺的体验者,缕缕成之,寸寸织之,慢节奏的土布纺织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更有诚意。
黄天然 王艳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