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粮食购销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仓储物流能力大幅提升,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流通监管水平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从饿肚子到“吃饱”“吃好”
今年76岁的北京市民阎先生至今还记得年轻时在山西拿着粮票排队买粮的日子。那时,粮食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只有15斤粮食,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如今,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吃得既营养又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至2013年的6亿吨。现在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 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
中国粮食研究中心主任颜波认为,4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近20%人口的奇迹。
从统购统销到全面放开
40年来,粮食从统购统销到合同定购,从保护价收购到托市收购到价格支持政策,再到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种粮农民持续稳产稳收机制基本理顺。
在粮食行业工作了48年的河北柏乡县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是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见证者。1974年,他刚到粮库时,按照国家下达的任务征购粮食,农民每年交售“爱国粮”。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1990年,为了解决主产区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3年,取消统销制度,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
1998年,针对当时粮食丰收、保护价上涨的情况,实行“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3项政策,并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2004年至2013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四补贴一支持”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2014年至今,相继取消大豆、玉米临储政策,逐步下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改革进程体现了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尚金锁说。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坐落于吉林省松原市的中粮松原库是北粮南运的重要出口,年中转能力超过100万吨,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可实现60节火车整装整卸,同时装卸2列火车。
“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颜波说。40年来,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产销格局发生了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的根本性逆转。2017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3400亿斤。建设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0年来,我国构建起以大连北良港、广东新沙港、上海民生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等粮食物流基地为枢纽,以各级粮食中心库为节点,以遍布全国的粮库为基础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运输已经实现了铁路、公路、水路联运。东北的铁路散粮专列可实现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四散化”运输。辽宁锦州港、营口港等6大港口,与山东日照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广东黄埔港等港口遥相呼应。
(摘自《经济日报》 刘慧/文2018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