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规模种植红薯开始,到创建湖羊养殖基地,现在向周边乡村扩展大规模种植红薯。5年来,龙泉市畲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坚持走种植业、养殖业“双轮驱动”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可喜成绩。
近日,笔者走进在位于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的畲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看到负责人王海和与几名员工正在清理场地,准备开始加工红薯。“今年我们的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亩产3000多公斤。这几天温州、遂昌的客户纷纷前来收购,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王海和说。
王海和2014年与人合作创办了红薯专业合作社,种植了五六十亩红薯。红薯成熟后,加工成红薯粉丝和红薯干进行销售,红薯藤和加工后的薯渣则无偿给附近农户当畜禽饲料。但随着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户散养畜禽越来越少,原先大家抢着要的红薯渣和红薯藤,几乎没有了“销路”,这让王海和头疼不已。于是,他主动向农业部门求助。
农业专家向他推荐,湖羊养殖基本没有污染,红薯渣和红薯藤又适合湖羊食用。王海和听取专家建议,决定养殖湖羊。“当时,我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资金短缺;二是湖羊养殖在龙泉没有先例,缺乏技术支持。”王海和说。
机缘巧合,外出创业回乡的兰胜春听说此事后,与王海和一拍即合,成为公司投资人。同时,在龙泉市科技、农业部门的关心和协调下,派驻龙泉的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动物专家黄利权教授对王海和进行“一对一”的帮扶。
2016年,投资100余万元的畲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湖羊养殖基地建成投产。2017年开始,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饲料专家董信阳博士联系畲源公司,利用废弃笋壳开展湖羊饲料技术研究,在拓宽饲料渠道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取得了新成果。
王海和说:“从标准羊舍建造到种羊引进、母羊分娩接生、幼羊管护全过程,种羊选育攻关和饲料配方研究,多亏了黄教授、董博士的精心指导,基地才有今天快速发展的局面。”
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年出栏500多头的湖羊基地“口粮”开始不足。今年王海和开始种植即食型水果玉米,在丰富种植品种的同时,缓解季节性饲料短缺问题;同时,扩大红薯种植面积,用科学方法将红薯渣和藤叶进行储存,保障湖羊的“口粮”。
为解决基地养殖排污问题,王海和新建了两个污水(羊尿)处理池,彻底解决了湖羊排尿污染问题。羊粪本身比较干,是上好的有机肥料,成了附近水果、蔬菜种植户以及家庭养花爱好者抢着要的“香饽饽”。
如今,畲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集红薯种植、湖羊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丽水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企业,公司生产加工的畲缘牌红薯干、红薯粉丝以及畲乡特色的“乌饭”等系列产品,远销上海、杭州、温州、义乌等大中城市。2018年,“畲缘”系列产品被评为丽水市“我最喜爱的旅游地商品”。
孙晓敏 吴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