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走两区之路 促产业振兴 特辑

集聚资源 创新推动 科技助力

杭州农业颜值高活力足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仅风景闻名中外,农业发展也毫不逊色。
      近年来,该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融入全省“大花园”建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在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产业融合、释放产业活力、强化产业保障、提升产业水平等方面精准发力,精心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4.62万亩,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14.5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5个,面积100万亩,还建成了美丽田园体验区175个、美丽农牧渔场175个,年吸引游客500余万人次。
    绿色集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渔公桥村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放眼望去,五彩缤纷,一片金黄稻田中“镶嵌”着各色小花,景色宜人,稻田里甲鱼、牛蛙等动物时而现身。该功能区面积1280亩,由杭州余杭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营。
      据这家合作社负责人沈兴连介绍,这些小花和动物,可不仅仅只是为了美化、养殖,这是他们生态种植的重要举措。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控制卷叶螟等害虫,大大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甲鱼、牛蛙在捕食害虫的同时,排泄物直接留在田间,起到了肥沃土壤、减少农药化肥的作用。
      在杭州,益民农业的模式并不是孤例。近年来,该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既做好农业发展的“加法”,又做好能源资源消耗和面源污染的“减法”。该市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近3年累计减少化肥用量(折纯)1.39万吨,减少农药697吨。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9万吨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4%以上。同时,全力打造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严格落实禁、限养区政策,深入开展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全市保留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通过生态达标验收,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建成健康养殖示范场53个、面积62.2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71%。在省内率先发展循环高效渔业,建成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51个、流水槽338条,流水槽数占全省总数60%。
      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升级转型的同时,该市还积极加快产业集聚。
      近年来,该市通过“两区一基地”和“特色农业强镇”两大主平台,促进要素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集聚区总面积近200万亩,五大主导产业(蔬菜、茶叶、水果、畜牧、水产)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84.6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划入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农田复种指数 200%,良种覆盖率100%,科技应用率95%以上。14.5万亩的市级“菜篮子”基地淡季、灾期叶菜日均上市量可达230吨,夏秋季基地高山蔬菜日均补淡量350吨,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周年均衡供应。该市还实施现代农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辐射带动力,目前在建的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8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核心区面积25.9万亩,辐射区面积98.7万亩,建成后一产总产值将达22亿元。
    创新融合发展,释放产业活力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淳安县下姜村,一直以来,都很出名。以前出名,是因为穷;现在出名,是因为是下姜村摇身一变成了“绿富美”。下姜村通过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和4A级景区,将偏远山区的资源盘活,发展民宿、旅游、采摘等系列产业,实现了从“穷山沟”向“绿富美”完美蜕变。
      2016年开始规划的下姜现代农业园区可以说是让下姜村的“美”迈上了新的台阶。该园区涉及枫树岭镇的下姜、源塘等16个行政村,面积约972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24500亩,根据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定位,将园区划分为“一核一带三区”,即现代农业核心区、百源经济产业带、茶旅融合示范区、粮经轮作示范区和山地农业体验区。
      创新融合发展,是杭州现代农业向更“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大花园建设目标,结合美丽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全域景区化,培育打造“园、区、带”,发挥农业“三生”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该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互联网+”“机器人+”农业发展,发挥创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第一动力作用。
      杭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在2022年前,培育100个以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据了解,该市实施美丽农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建成美丽田园体验区500个、美丽农牧渔场500个,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10家。同时,以主题精品农业园建设为重点,串点成线、连线成带,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美丽农业景观带。该市还建立了“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64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33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511户,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全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智慧农业示范园区30个,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全市农机总动力283.7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0.7%。
    科技人才引领,提升产业水平
      今年3月,杭州市农业局会同该市有关部门、淳安县农业局,在淳安县石林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暨春耕备耕“五送”服务活动,为当地农民带去了种子、技术等农资和服务,受到当地农民点赞。8月,该市组建了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队,为全市农民送去了“百名市级科技人才专家库”和12支“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队”,经过两个月的基层指导,12支“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队”的百名专家,为全市农业主体带去了丰富的技术服务。
      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杭州市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育新型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服务产业发展。目前,该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9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骨干企业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家庭农场1252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42.3万户,联结基地95.56万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32人次。
      人才层次的提升,促进了杭州农业产业水平的迅速提高。近年来,该市以实现农业产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在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农产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竞争力。
      据杭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现代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2017年全市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万人次,经营收入45亿余元,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100亿元。深入实施农业质量年“十大行动”,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乡镇25个,实现涉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杭产农药二维码追溯管理等全覆盖,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应用率65%,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55%。该市还将品牌打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等紧密结合,做大做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0个,通过认证的农产品中,地理标志产品7个,浙江名牌农产品21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