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富庶丰饶亘古如斯,“四山一水五分田”勾勒出吴兴碧水青山、肥沃田园的区域面貌。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城市化率高的特点,规划形成“一轴两环三带四区”布局,重点推进“三个一批”,打造“五朵金花、七彩缤纷”的城乡融合样板区。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规模型现代农业园区129个,核心区面积9万亩。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吴兴正在开启美丽农业的新篇章。
借力国家产业园建设,农业平台再提升
位于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晚稻已泛金黄,夕阳一照,更是金光耀眼,丰收的景象让人沉醉。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一家规模型主体,28岁的孙建龙于4年前辞去企业的工作,“接棒”父亲孙梅金,成为了一名“粮二代”。
孙建龙凭借自己超前的思维观念,大胆创新,探索“藏粮于社”模式、拓宽降本增效渠道、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综合生产水平,同时加强环保投入、推进绿色循环生产。通过这些举措,该合作社目前每年能节约生产成本近15万元,生产的粮油产品全部获无公害食品认定,效益再提升。目前,该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价值1800万元,2017年生产粮食2500吨,收入超900万元,实现盈余150万元。
注重科技投入、推进绿色生产、创新种粮模式……现在,像“尹家圩粮油”这样的合作社在吴兴逐渐增多,粮食生产标准化、绿色化逐步推广,吴兴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据统计,目前,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4.1万亩,年产量12.1万吨。
粮食产业欣欣向荣,现代农业也振翅腾飞。该区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对接合作,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全区建成粮食、水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条,其中以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区内8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粮食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以“庙港人”水产为代表的太湖蟹特色产业,在政府引导下集聚万亩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正蓄力助推水产全产业链提档升级。
该区是今年全省唯一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的县区,将为该区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三产融合发展等带来新的机遇。围绕“环境提升、产业提质、发展增效”目标,该区整合中央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奖补资金3亿元,集中用于园区路网提升、种养基地改造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与科研、金融、生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全域化整治得以提升,进一步夯实“两区”基础。
致力国家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大转型
位于该区妙西镇肇村村的锦丰家庭农场内,“金秋红蜜”挂满了桃树枝头,一个个桃子犹如羞红了脸的大家闺秀,在桃叶间若隐若现,甚是馋人。农场主方道东告诉记者,农场里的桃子一直深受市民、游客的青睐,凭借科学的技术与严格的管理,现在可以从5月一直采到11月,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己也增加不少收入。
这是该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精准招商“五朵金花、七彩缤纷”的其中一朵“花”。所谓“五朵金花、七彩缤纷”,指的是:东部八里店的油菜花,实现“美丽田园+精美产品+体验消费”农旅融合发展;南部东林镇的荷花,着力打造“花+鱼(虾)”的特色渔业强镇;西部妙西镇、道场乡的桃花,重点做好鲜桃产业;西南埭溪镇的玫瑰花,建设美妆小镇产业链延伸配套基地;北部高新区、织里镇的百合花,恢复“太湖鲜蔬”传统产品,打响滨湖溇港-古村水漾生态旅游招牌。以美丽产业为依托,七个乡镇七彩斑斓、竞相绽放。截至目前,该区先后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41个、竣工28个,完成投资17亿元。
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以来,该区锁定现代农业规模化、综合化、优质化、共享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位于八里店镇永福村的湖州弘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建设完成水质监控系统、增氧系统、垃圾自动化排放净化系统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该公司采用高效生产循环养殖模式,依托循环水处理技术,打造现代立体高效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鱼类成活率95%以上,最终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位于高新区北片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即将启动建设,届时将承接农产品展示、农产品检测、农民培训、电商和物联网平台等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该区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搭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全区流转土地面积16.04万亩,土地流转率67%,创建了“吴上兴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培育省名牌产品8个、省名牌农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6个。
发力国家产业园建设,农业园区再升级
高新区杨溇村的溇港民宿,每到节假日,便吸引不少慕名太湖之滨美景及溇港文化的游客前来入住。游客可以在此垂钓、采摘,欣赏农耕文化,感受杨溇村和吴兴区鱼米之乡浓厚的农耕气息。该村有近70公顷高标准现代蔬菜园区,这里的农民光种蔬菜一项,全年就可以人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该村村委会主任潘阿九介绍,全村580户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和加工的,就有400多户。除了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以外,该村还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加速发展民宿产业,逐渐成为众人向往的旅游村。
农民的增收离不开改革创新。该区探索“米票”“房票”“股票”“地票”等“四票”机制,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资本运营、农村转型过程中的切身权益,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地分享农业“两区”建设的成果。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发放“米票”3825万斤、“房票”91.82万平方米,发放股权分红9606万元,涉及村级留用地1800亩,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000万元。 近年来,该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试点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成功承办全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座谈会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等国家级会议活动,为下一步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区农林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正在大力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该区农业“两区”的升级版,具有主导产业集聚、农业品牌培育、农民利益联结等三大主要功能,旨在打造全国领先的“优质水稻全产业链样板地、特色水产繁育养殖示范地、农旅深度融合体验引领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