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种植业

终端产品标准化,倒逼中药材种植转型升级——

看中药材产业新变化

  □本报记者 朱传忠
  我省保健食品类第一个“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破壁灵芝孢子粉》标准自9月30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对破壁灵芝孢子粉“原料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强调必须“选用经省级以上农业部门审定的灵芝品种。选用在道地产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区域,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区域栽培,获得有机认证的灵芝孢子粉原料”。
  随着消费结构及消费理念的改变,近年来,中药饮片等滋补类及药食同源类药材的消费量逐年提升,国家相关部门对中药材产品的监管更趋严格,一些龙头药企联合制订的国际性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对原料使用作出了明确要求。“终端产品市场的标准化,倒逼上游环节中药材种植的道地、规范和安全。”中药材首席专家、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何伯伟说,这些标准对中药材整条产业链,无论是对药企还是药商、药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药农种植方式的改变,加快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紧绷“道地优质质量安全”之弦
  中药材是我省传统特色种植作物之一,目前主要种植“浙八味”传统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西红花、灵芝等“新浙八味”特色药材,去年全省种植面积68万亩,主要分布在磐安、淳安、乐清、开化等43个县(市、区)的山区或半山区,从事种植农民达40万人。近年来,虽然中药材效益稳步增长,但“低、小、散”的种植方式依然未有大的改变,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存在“企业自繁自用、农户自产自销及乱引种苗”等状况,因此,散户药农种植的中药材原料很难进入知名药企的采购体系,产品订单率较低。
  为保障供应,控制质量,知名药企一般都是自建基地。这些基地是怎么进行生产管理的呢?
  以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灵芝孢子粉(原料)和铁皮石斛是公司生产中药饮片和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该公司在武义县的白姆乡和俞源乡建立了1400多亩的种植基地。董事长李明焱说,公司的灵芝、铁皮石斛、西红花等名贵珍稀中药材有机生态种植基地通过中国、美国、欧盟三重有机认证和原产地保护认证。基地引用国家一类饮用水源进行灌溉,采用仿野生有机栽培技术,杜绝施加任何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严把产业链各个环节质量关,确保了药材原料的有机、道地、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掺杂作假等情况,都是药企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购买中药材原料时最担心的问题。”何伯伟说,面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全省40万药农要时刻绷紧“道地优质、质量安全”这根弦,在中药材种子种苗选择上确保种源纯正;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严格按标准进行栽培,建立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制度,杜绝因追求产量而过度施用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全面实施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措施,严防中药材农残、重金属超标。同时,要大力推进产地绿色加工技术,提升产品优质安全水平。
坚持采用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中药材种植呈现出从传统的单家独户向规模化、合作化方向发展的态势,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基地越来越多,且呈现投资多元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良好态势。
  目前,我省已建成了近30万亩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5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精品园,其中5个生产基地通过国家GAP基地认证。但总体来说,规模化基地的总量仍显不足,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程度、综合效益和科技水平仍有待提升。“基地建设仅仅是第一步,通过它的科技创新和有效管理,引领和带动更多药农入区入园,从事标准化种植生产才是目标。”接受采访的药商代表如是表示。
  业内人士介绍,中药材基地的规模化管理,包括中药材种植管理、收获管理和产地初加工管理三项内容,每一项都包括多个环节,如中药材种植管理包括种子种苗、场地选址、土地整理、播种移栽、田间管理等;中药材收获管理包括采收的时间和植株部位;产地初加工管理包括药材的净制、切制、干燥、包装、贮藏等,每道工序都关系到中药材的质量。
  近年来,各类资本对投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药类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有40多家上市药企已逐渐在资源领域布局,开展自有基地建设,在药材种植、仓储物流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这些举措,无疑将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示范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以‘绿色生态、道地优质’为导向,着力推进中药材和生产‘八化’建设,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的道地药园,发挥其科技技术优势,大力推进药农的生态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和产地绿色加工技术应用,以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放心药材原料的迫切需求。”省种植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力开展溯源体系建设
“今后,如果药农或合作社不能提供‘身份证’,其生产的中药材原料就难以进入品牌药企的供应链采购系统。”多位药企采购总监、项目主管对记者表示。
  中药材原料质量的优劣,决定了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质量。几乎所有的知名品牌药企,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但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自身基地的原料供应不足等,也会向农户或合作社采购原料。药企在进行中药材原料采购时,会进行药材产地调查,包括种植方式、采收季节、用药部位、炮制方法和依据等,有的还要求进行种植区环境评估,检查空气、水源、土壤情况,识别种苗来源和农药使用情况。“其实这就是国家致力推广的中药追溯体系。”业内人士介绍,国家于2014年开始推广和试行中药溯源工程,2015年4月发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把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视为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的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目前,我省已有30个中药材生产基地建立了自己的溯源管理体系,带动了246家中药材生产合作社加盟。“建有追溯管理体系的合作社,一般会被评定道地、安全的精品药材原料,其产品的附加值会更高。”一些药企采购总监表示,中药材质量追溯是一个趋势,不能溯源的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销售。他们建议药农积极改善自身生产条件,通过基地或合作社进入到溯源体系之中,享受药材原料溢价红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