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栽培和种植环节,要严格按照中药材GAP认证及有机产品认证、ISO14001的要求进行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在中药饮片炮制环节,要按照《中国药典》和《浙江中药炮制规范》的要求进行炮制;在保健食品深加工环节,要根据《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在经销环节,多选择与实力雄厚、声誉良好的老字号药店及高端商超进行合作……为引导全省中药材产业“有序、有效、安全”发展,提升全省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日前,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和磐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浙江道地药材保护和发展研讨会”,近200名药农、药企、药商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更加注重生产规范化
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全给与会者带来的是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解读。他说,目前药材生产不规范主要表现为盲目引种、种质混杂、肥料施用不科学、滥用农药、采收期不适宜等。要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就必须规范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从源头控制、产地选定、规范化栽培、科学采收、初加工生产和储存、药材质量标准和控制、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做到有标准可考,有规程可依,有风险可控,有问题可追溯,制定全过程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包括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等标准,从过程管理和标准提升两方面实施质量管控。
王文全表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修订后,对GAP基地中药材生产质量的管理要求更高了,既明确了对基地选址要求,规定中药材生产基地一般应当选址于传统道地产区,又细化了可使用的种质,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过程中要坚持“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或繁殖材料、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统一种植或者养殖技术规程、统一采收与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统一包装与贮藏技术规程。
王文全建议,浙江道地药材保护和发展工作,要以“浙八味”和“新浙八味”为重点,规范技术标准,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形成地方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行业转型提升升级。药商、药企与药农要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解决中药材生产者的销售问题,调动中药材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相关方面要通过资金、技术等扶持,扩大生产,增强中药材产业竞争力,实现互助共赢。
加快制定道地药材标准
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龙兴超对全国中药材产销形势进行了分析,呼吁加快制定道地药材标准。他认为,近年来,我国中药材行业形势严峻,中药材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加快制定道地药材标准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认为,推进道地药材标准制订需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道地药材标准是“特异化”标准,需要从源头种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产品等级、溯源要求等各个环节来制订,为道地药材“标注身份”。二是规范产地初加工标准。中药材加工按照加工目的和流程的不同,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中药材产地加工为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规范中药材加工必须从规范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开始,这是中药材品质保障的重中之重,产地初加工工艺的先进性是中药材品质保障的基础,中药材产地具有独特的原料分级优势,是优质加工工艺的最佳环境。三是建立生产管理溯源体系,接受全社会监督,打造“透明”的中药材生产工厂。
在报告中,龙兴超对磐安在中药材产业保护和发展方面的实践予以充分肯定。龙兴超说,磐安浙贝母在大小、色泽、质地、含量、气味等方面都制订了严格的标准,在产地溯源、检测、净选、加工、烘干、仓储等环节实现了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集约化,从而保证磐安浙贝母的药效和产品品质。同时,当地通过信息平台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在网上卖货,实现“人在家中坐,交易天下货”,这样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构建新型道地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
中药材首席专家、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何伯伟对保护发展中药材措施及“道地药园”创建要求进行了阐述。他表示,浙江道地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采集与栽培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药材种植涉及全省40万农民,是部分山区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传统优势产业。
何伯伟提出,中医药健康产业是我省致力打造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各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全力推进道地药材保护与发展工作。一是积极构建新型道地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着力构建资源保护有力、生产稳步发展、质量安全可控、产地精深加工、产销有效对接、主导品牌响亮的新型道地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构建“浙药”质量控制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规范化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机制;三是积极培育“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抓紧制订人工种植铁皮石斛花(叶)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持续推动铁皮石斛、灵芝列入药食同源物质,蝉花列入新食品原料,推动国家药典委修订浙贝母、杭白菊等生产质量标准,组织制订桑枝桑黄省质量标准;四是积极构建“道地药材+互联网”产销体系,以“互联网+”为契机,以企业为依托,推出网上中药材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线上交易机制,努力解决药材优质不优价的问题;五是积极构建产业技术专家服务体系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帮助市民解决“不敢买”“不会买”“买不到”优质中药材的实际问题。
创新发展主动融入健康产业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吕圭源从如何进一步加快浙江中医药的发展步伐方面进行了探讨。他在《我国中药材产品开发研究进展与定位分析》专题报告中认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现有的化学药、生物药、天然药对治疗一些疾病疗效不佳,而以中药为主要原料或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制的保健食品,具有滋补调理等功效,对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等帮助很大。
他说,浙江是中药大省,不仅有很好的中药资源基础,还有很好的中药生产基础,有胡庆余堂、康恩贝、佐力、寿仙谷这样的大型中药企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药企的销售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要进一步加快我省中医药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与企业研发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与规模发展。
吕圭源认为,我省有上千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拥有“浙八味”和“新浙八味”产业资源,还有两个省级中药材特色小镇,中药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应当抓住时代机遇,明确目标定位,落实具体措施,打造中药材品牌,深挖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发展中药产业。药农、药企、药商要联合起来,不能“单打独斗”,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整合中药材产品,加强中药材创新研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制订道地精品药材行业标准,打造标准化、创新化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