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种植业

发展中药材产业,这些地方各有门道

  编者按:
  我省历来重视和保护发展中药材产业,在全国率先将中药材列入农业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规范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扶持引导,有效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良好发展。201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总产量21.4万吨,总产值63.4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现介绍我省一些地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有效做法,以供借鉴。
淳安:政策扶持,挖掘“淳六味”资源
  淳安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道地药材“淳六味”蕴藏量丰富。近年来,当地采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市场引导、精深加工等措施,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2017年投产面积9.02万亩,总产量6179.9吨,产值3.7亿元。
  出台扶持政策。2015年,该县出台《关于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发展或提升改造的中药材产业基地连片50亩以上的给予相应的补助。2017年,该县出台《关于扶持林下种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林下种植中药材符合文件规定的每亩补助600元。2017年,该县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中药材发展从种子种苗、基地种植、生产加工、良种保护等方面给予补助。
  发展产业基地。2016年7月,淳安县临岐镇申报浙江省中药材特色小镇,旨在将临岐镇打造成为集生产种植、加工交易、休闲养生、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小镇。2017年,临岐镇中药材生产面积约3.5万亩,总产量3000吨,产值约3亿元。
  推进科技创新。2016年,淳安县组织开展了白及、黄精林下种植,三叶青林下栽培试验,探索适宜临安中药材生产的种植技术;2017年,开展三叶青、重楼、前胡等野生品种人工栽培试种,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同时,当地推广药粮套/轮种、经济幼林,果园套种等种植模式,提高单位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促进粮药双丰收,并制订了《无公害山茱萸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药材黄栀子》《无公害薄荷》等7个中药材生产标准。
  开展品牌建设。该县已拥有中药材省级著名商标2个,2017年,当地开始针对山茱萸、前胡、覆盆子三个道地药材品种开展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目前,淳安覆盆子已获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
童健全 张薇
磐安:产业集聚,打造“江南药镇”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也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201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47万亩,总产值5.45亿元,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中药材产业。近年来,磐安依托“药乡”独有的生态资源,加强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以“磐五味”中心品牌为引领,以“浙八味”药材市场为引擎,以“江南药镇”特色小镇为平台,努力打造全域“中医药健康养生园”,推动“药乡+药市+药镇+药园”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政策扶持,引导产业发展。自2013年起,磐安已连续6年出台扶持政策,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对珍稀药材种植、经营主体培育、土地流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工机械引进、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补助。从2014年开始,该县还每年安排项目资金600万元,用于扶持中药材种植栽培基地、绿色初加工示范点及物流仓储功能区建设。
  建设“药镇”,促进产业集聚。磐安县新渥镇自2015年创建“江南药镇”以来,围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这个核心,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思路,以原有中药制造产业基础为依托,推进产业向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和养生休闲领域延伸,打造全产业链。截至目前,“药镇”已入驻各类中药制药、配方颗粒、饮片加工企业59家、中药保健营销企业574家。2017年,“药镇”的“浙八味”市场交易额达25亿元。
  科研支撑,促进项目实施。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是省内最早成立的县级中药材研究机构,在“磐五味”道地药材基础研究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选育了“浙胡1号”“浙贝1号”“浙术1号”等多个道地药材新品种。近年来,当地先后成立了省中医药研究院磐安分院、省中药材研究所磐安分所、金华农科院磐安分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中药材产学研合作平台8个、科研教育基地6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个,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3项。
  品牌引领,提升市场影响力。2010年,“磐五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2017年,“磐五味”品牌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渥镇入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磐安获评浙江省“磐五味”产业基地和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已举办了11届,成为当地中药材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当地还通过举办“海峡两岸中药材及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江南药镇高层论坛”等活动,扩大磐安道地药材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宗侃侃 张岑容
乐清:注重品牌,打造铁皮石斛全产业链
  乐清是“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石斛枫斗加工之乡”,是我省铁皮石斛道地产区,近年来,当地铁皮石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集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创新栽培技术,提升“一产”。乐清市以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和省级铁皮石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加强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注重栽培技术提升。在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种植环节等方面创新发展,大力推广实施仿野生栽培方式,逐步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种苗高效繁育、仿生栽培、规范化种植技术国内领先。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目前该市已有活树附生、段木盆栽、立体栽培、岩壁附生、石堆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10家企业的生产基地被列为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示范基地。
  着重产品加工,主攻“二产”。乐清铁皮枫斗加工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但铁皮石斛初加工长期处于“低小散”状态。近年来,该市打破传统,以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组团发展铁皮石斛初加工与深加工,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27家科研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在GMP加工与精深加工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加快以铁皮石斛为原料的食品、保健、饮料、酒类等系列新产品开发,提高附加值。
  完善营销网络,拓展“三产”。该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和帮扶企业与经销商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石斛交易中心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发动企业“走出去”找市场,组织铁皮石斛企业参加省农博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内大型农业展销会,形成覆盖广泛、信息通畅的域外营销网络。推进“互联网+铁皮石斛”销售新模式,加快发展铁皮石斛医药保健新业态,推进铁皮石斛产业向“深度”与“广度”进军。通过石斛在线、现货交易所、微商城、PC端商城等电商平台,组建全国首个石斛电子交易中心——中国石斛交易交收中心,引导企业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
黄向永 盛小宽 朱金杏 胡文杰
丽水:良种繁育,建设浙西南“天然药园”
  丽水中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浙西南的“天然药园”。201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6万亩,总产值8.2亿元。2010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列入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着力发展药食两用品种,稳定发展道地药材品种,引导发展高效药材品种,保护开发珍稀药材品种,积极推广药稻轮作、林药套种等产业提质增效综合技术,推进中药材农旅融合,拓宽中药材营销渠道,逐步形成以浙贝母、元胡、菊米、米仁、处州白莲等传统道地药材为主导,黄精、三叶青、覆盆子、皇菊、铁皮石斛、西红花、青钱柳等新兴中药材为补充的良好产业格局,中药材在农业产业中的新“引擎”地位日益显现。
  出台政策扶持产业。2012年,丽水市出台《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种质资源、种子种苗保护,新技术推广、规范化基地建设以及质量推进、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产业人才培训等。
  加强良繁基地建设。近年来,丽水通过开展院地合作和基地良种自繁建设,三叶青、皇菊、青钱柳、浙贝母、卷丹百合、铁皮石斛等品种良种繁育工作进展喜人。如通过院地合作项目《丽水中药材当家品种良种繁育地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在龙泉屏南、松阳玉岩、遂昌金竹、青田舒桥等地建立了浙贝母和卷丹百合良种繁育试验基地,取得良好研究成效。目前,当地已建立了莲都叶平头村皇菊种苗基地、青田舒桥卷丹百合种苗基地、遂昌金竹三叶青种苗基地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依托科技提升产业发展。推广药粮(菜)轮作栽培、林地套种药材栽培、连作障碍治理和中药材提纯复壮等技术,依托科技项目提升产业发展。丽水和全国中药材动态监测站当地监测点共同收集林下三叶青袋式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附生梨树仿野生栽培等生态中药材种植模式29个,主持实施的《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与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获得2016年度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创建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近年来,丽水通过创建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吸引游客直接到基地购买,改变了以往丽产药材送到磐安市场的传统销售模式,增加了药材种植户的效益。 吴剑锋 陈军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