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全球互联网再次进入“乌镇时间”。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11月7日至9日又将在浙江乌镇举行。这件被举世聚焦的“网”事,自然也吸引着我省农民兄弟的关注。“互联网+”之于乡村振兴的话题,再度趋热。
加速现代科技、管理的应用,助力农业节本提质增效;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村民生活日添便利……近年来,在浙江广袤乡村,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带来了令人惊奇的变革性突破。乘着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东风,浙江“三农”事业正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
“互联网+农业”
产业发展添活力
摘果、挑选、包装……这几日,在武义县王宅镇,桑合水果专业合作社的50亩无花果基地一片繁忙。“我们是浙江最早运用物联网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对于我来说,物联网就是保障基地生产的‘秘密武器’。”理事长潘勋剑告诉记者,他的无花果今年亩产2000多公斤,品相好,卖得也特俏。这其中,基地的一套物联网控制系统功不可没。
田垄边上的一间小砖房,就是基地的物联网控制系统操作室。“借助这套控制系统,我只要打开手机中的远程监控客户端,就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果园自动完成灌溉、施肥、防雪、防风等多项操作。”潘勋剑说,“互联网+”改写了以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让他的劳作越来越轻松。
潘勋剑与“物联网”的结缘,是浙江“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如今,动动手指,通过手机就可实时知道自家农场的湿度、温度等数据,并对农作物实现施肥灌溉,这种“黑科技”式的深刻变革,已在众多浙江农民的指尖成为现实。
早在2016年,浙江就出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提质增效等16项重点工作任务。两年多来,“互联网+”的翅膀,驱动着浙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推动着浙江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农业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互联网也同样大显身手。自2014年以来,浙江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到目前,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已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百姓的舌尖安全添加了更多的砝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浙江还精心编织了更大的一张“网”——浙江省智慧农业云平台。至目前,该平台已整合了浙江省农业物联网、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等共10块相关业务资源,形成了浙江省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为助力浙江农业精准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智慧农业的发展,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全程助力,改变了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场景。近年来,浙江农业借助互联网式“智慧”,进一步实现节本、提质、增效,生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创业”
农民增收路更宽
互联网与农业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环节,也体现在流通、销售等其他各个环节。
远在浙西缙云的地缘家庭农场,场主、大学生“农创客”吕晓芳就尝到了“网销”的甜头:她的西红花销售,有近三成是借助互联网做成的。
这几年来,为拓展销售市场,吕晓芳和她的团队积极参加电商培训,勤学电商知识,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头脑。
因为很看好农产品电商,继“试水”淘宝销售后,2016年,吕晓芳又做起了微商。“在微信平台上和我联系的顾客越来越多。现在,农场的西红花花丝通过线上、线下精准结合的方式,平均每克卖到80-120元,销量蹭蹭上蹿……”吕晓芳说,农场还在微商平台上销售西红花黄茶、西红花酒等衍生产品,收益很不错。
在吕晓芳看来,互联网的神奇魔力,让生产者同时变身销售者,找到了直通目标客户的最佳路径。至10月底,农场的总销售额已超过180万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风生水起,浙江不断助推“小农户”精准对接“大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用新潮的营销、新鲜的理念,创造出呈几何级增长的销售业绩,轻松实现“轻点鼠标财富来”的创业致富梦。统计显示,2017年,我省累计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506.2亿元,同比增长27.8%;拥有电商专业村506个,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直接带动就业达20万人。
除了农村电商,浙江农民还以“互联网”为宣传展示平台,积极创业创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地处舟山海岛旅游胜地朱家尖的“漫度”民宿,原本因为位置比较隐蔽,加上周边民宿竞争激烈,哪怕旅游旺季也是来客不多。“可是现在却忙到来不及。改变源于互联网。我现有9间客房,民宿的订单基本都是通过网上平台预定的。平台上有我民宿的详细介绍,还配有不少实景图。”民宿主人张孝英说。
当配套完善却鲜为人知的家庭民宿,经由互联网的无声传播声名鹊起之时,“漫度”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今年光国庆长假7天,营业额就突破1万元。
“互联网+服务”
乡村生活更美好
“以往我遇到问题,要跑到县里,一来一回至少半天,还经常无功而返。现在跑一趟村里的益农信息社,基本上都能把事儿办成了。可以说是‘进一个门,办百样事’,真方便。”浦江县浦南街道石埠头村村民张瑞,说起2016年7月成立的“益农信息社”,总有道不完的感慨。像充话费、缴水电费、取钱、网购等等,办事基本都往信息社跑,“可以说是过上了城里人的便利生活”。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石埠头村党总支书记黄惟善告诉记者,作为金华市最早成立的村级益农社,主要为村民提供日常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培训服务等,目前已成为该村“最多跑一次”改革领域率先“快跑”的有效抓手和平台。因为效用突出,去年,该村益农社被选入了全国益农信息社“百佳案例”。
石埠头村益农社是我省全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首批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和整省推进示范省(市)之一,浙江以信息服务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建设重点,凝聚多方资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9101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覆盖全省70.50%的行政村,累计培训信息员5.2万人次,提供语音咨询服务870.5万人次,发送服务短信7.85亿条,受理便民服务5045.4万人次、涉及金额7.62亿元,促成网上商品代购、农产品网上营销等电商服务成交金额达16.03亿元。有力推动了信息服务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助力基层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一“网”带来乡村巨变。互联互通,连接创造无限可能。农村信息化的普及与深入,给全省广大农村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更好地满足了村民在衣、食、住、行和沟通、医疗、教学、健康等方面的诉求,也给浙江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深刻变化。据了解,2016年12月,浙江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到去年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