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炯 吴明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要求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律,对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温州实际情况看,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的承包农户,相当部分属于小农户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兼业化普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且收入低,同时又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的主要传承者。笔者梳理总结了温州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上的实践探索、面临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实现路径
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一是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如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家庭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服务,以服务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成立专门销售公司,将农产品与企业、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直接对接;通过参与组建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社,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和保险支持。目前,该合作社成员已从2003年成立之初的94名发展到现在的762名,带动4500多农户增收致富。二是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技术服务团队,为奶农提供奶牛生产全方位指导服务,既从源头上保障生鲜乳安全,又大大增加了奶农的收入。目前,通过“公司+农户”合同订单联结的农户达6000多户,2017年公司向农户直接发放鲜奶及其他初级农产品收购款近4亿元。
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推进权益联结共享。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或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开展股份合作,实行租金保底和利润分红结合的收益分配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泰顺县薛内村将全村222户的700余亩承包地折股160万元(占比49%),与村内多位在外经商人士共同成立温州瑞雪农业开发公司,发展油茶、茶叶、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在家务农的300多位村民成为稳定雇工,日工资100-200元,长期务工的村民月工资3000-4000元,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5年翻了两番。
通过精准扶贫增强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目前,温州市有低收入农户22.8万人,基本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是小农户中自我发展能力最弱的群体。近年来,该市通过精准扶贫增强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一是推行财政资金量化折股帮扶。将扶贫项目的财政资金以股权形式量化给低收入农户,通过“固定收益+分红”形式,建立健全收益保底机制,2017年整合资金3988万元,受益农户3900户,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开展光伏扶贫试点。一种是“财政资金+村集体土地入股”的集中式光伏扶贫,如平阳县投入财政资金1200多万元,村集体土地折股约400万元,在26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实施,每村年收益约8万元,其中70%用于低收入农户;另一种是“企业+银行+保险+农户”方式推行的屋顶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为低收入农户每年增收2400-3100元。三是发展来料加工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温州市已形成以竹木、鞋帮、宠物用品、皮革皮件等加工为特色的来料加工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近万元,低收入农户增收效果显著。
借助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业电商等新平台帮助小农户增收。如泰顺县鼓励农户将民居古宅,通过设计改建成民宿,按每间5000至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文成县梧溪村打造“外婆家”名片,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原本在家务农的30多户贫困农户通过提供农产品、房屋以及劳力等,人均增收近4000元;苍南县大饿村农户将自家生产的十几种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人均创收6200多元。
对策建议
从当前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大对小农生产的全方位扶持,不仅关系到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更关系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虽然温州在这方面已作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小农生产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小农生产面临自然、市场和自身意识三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对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滞后。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尊重小农户群体的利益表达,推进农业政策向产业型和社会型并重的导向转型。现行的农业政策,绝大部分是基于经济学角度考虑的产业型政策,目的是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彰显,小农生产是体现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载体。今后,在制定农业政策时,要更多地从社会学角度考虑,实现导向转型,由过去的单纯产业型逐步转为今后的产业型与社会型并重。在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小农户的前途命运,更加注重政策导向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促进小农生产深入参与以社会化大分工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来,真正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在推进农业政策导向转型的同时,有两个关键环节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做好小农户基础性数据库建设,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二是要重视小农户群体的利益表达。
(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化对小农生产运用的支持。农业规模化服务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针对小农户在技术、资金、设备上的天然弱势,要充分发挥农合联特别是乡镇基层农合联的综合合作功能,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发展联盟、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手段,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纵向上发展各类专业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生产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横向上搭建包括品牌创建、市场对接、金融合作等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提高小农生产组织化水平,推进小农生产转型升级。针对调研过程中小农户反映社会化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分析成因是经营规模过小,对此,应积极引导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有效降低生产服务成本。
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信息化对小农生产运用的支持。一方面,利用手机、网络等方式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另一方面,坚持政府与市场双重推动,通过开发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资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同步推进的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小农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完善财政政策扶持机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主要载体,在继续落实有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的同时,重点要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要组织引导小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完善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产权连接纽带,通过提高组织化水平实现小农生产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进一步改进财政政策扶持方式,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推动“三农”政策、资金、项目惠及更多的农民利益群体。
(四)强化对小农户生产能力的培训,提升小农户的人力资本。一要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培训平台。利用基层农合联平台,面向科研院所、社会机构以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等购买优质专业服务,开发针对本地小农户需求的服务菜单,通过智能手机、电视等信息媒介手段,提供生产全过程的在线、实时教育培训服务,让小农户低成本、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二要加大对于贫困小农户的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阻隔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强化对农村各类领头人的培训。针对小农户易跟风、从众的心理特点,培育一批促进小农户生产转型的“领头羊”,特别是应强化合作社领头人的培训,强化他们对小农户的直接带动作用。
(五)提升农业保险水平,保障小农户生产的金融供给。一是扩大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灾害保险范围,不断完善以财政补助为主的保费分担机制。另外,要利用合作组织成员信息对称的制度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农业互助保险组织。二是针对不同类型小农户对于生产性资金的需求差异,分类施策,重点改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户的流动资金贷款,政府予以财政贴息或风险金担保金补偿等。
作者单位: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