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本报讯 11月6日,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北区)正式交付启用。该基地的建成将极大优化和改善省农科院的科研条件,有效缓解科研用地矛盾,进一步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新成果的转化,从而推动全省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据悉,该基地将用于蚕桑试验、果树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育种试验等。
农业科研基地是现代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新成果示范展示的重要创新平台。2003年,省农科院在海宁征地867亩、投入1.2亿建设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南区),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目前,该基地已成为该院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十二五”以来,基地承担各类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50多项,承担19个原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的科研与建设任务。
2015年2月,为进一步拓展功能,提升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水平和科技核心竞争力,加快融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省农科院投资1.22亿元,开始建设占地面积953亩的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北区),并于今年10月建设完成。
据介绍,新启用的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北区)位于海宁市,分为生态科技牧场、食用菌、蚕桑、果树新品种、植保绿色防控、农业环境试验、农产品标准与安全评价、生物技术育种试验等八大功能区块,其中生态科技牧场以健康、环保、示范为目标,将打造成先进性示范性相结合的花园式优质种猪育繁科研创新基地。下一步,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将在北区的基础上再扩展1593亩,新增现代农业科研育种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孵化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体验区和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四大区块。预计3年后,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将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科教培训、休闲旅游等多种元素,成为我省集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探索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国内一流、全省最大的农业科技孵化器,引领支撑浙江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
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北区)启用仪式后,同时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杭州的近百位市民朋友参观了杨渡创新科研基地展示厅、蔬菜育种区等,了解科普知识,领略科研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