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专版

农牧大县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

——喜看衢江畜牧业绿色发展

  •   漫步在衢州市衢江区莲花现代农业园区,稻浪翻滚、橙黄橘绿的田园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欣欣向荣、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过去,衢江农业的名片是产粮大县、生猪养殖大县、柑橘大县,高峰时期,该区年生猪饲养量超过280万头,排名全省第三。现在,衢江农业有了新名片: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
      这个蝶变的过程,与当地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近年来,在“养什么都可以,但是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的共识下,该区借“五水共治”之机,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围绕“减总量、促转型”的总体目标,从源头整治、规模集聚、强化监管、生态循环、创新模式等多方面打出组合拳,以铁的手腕,连续开展了六轮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行动。
      久久为功,终会成功。经过几年努力,坚持绿色发展的衢江畜牧业,不但“颜值”“气质”提高了,内涵也更丰富了,前景无限美好。
    源头整治,决不让养殖污染环境
    “过去,你进入涧峰村,先与你‘握手’的不是村民,而是无处不在的苍蝇和扑鼻的臭气。”说起几年前的涧峰村,衢江区莲花镇镇长方俊峰来了这样一个“黑色幽默”,由于家家户户养猪,当时的涧峰村村庄环境十分糟糕。
      虽然赚到了一些钱,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十分沉重。从2014年开始,涧峰村开展了3轮生猪规范养殖整治,村庄内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象得以根本改观。同时,该村积极引导养猪户转型转产,大力发展以草莓、西瓜、葡萄、蔬菜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还实施了土地综合整治和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项目。
      如今,走在涧峰村,透过建于清代的拱门“圆门底”,望见老街上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一路上还可以看见文化广场、农耕馆、共享书屋、养老服务中心等。
      生态环境变好了,村里的人气也高了,一些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接下来,村里还将打造共享餐厅主题民宿,由村民向游客提供拿手农家菜,共享生态红利,共享美好生活。”方俊峰说。
      近年来,衢江区按照养殖量与土地承载能力、地力提升需求相适应的要求,结合土地、生态、环境、产业等因素,制定出台了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严格落实禁养区禁养、限养区控量、适养区适度发展生态达标养殖的整规措施,逐步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小区化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体系。
      一系列措施,彻底改变了衢江的生猪产业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面貌,全区生猪年饲养量从2012年的280多万头削减到2017年的71万头,生猪养殖场(户)从38676个削减到100个,禁养区内及存栏200头以下的低、小、散养殖场(户)全部实现关停转产。
      得益于畜牧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从源头上减少养殖污染,如今在衢江,越来越多的村庄像涧峰村这样展现出全新面貌。村庄内污水横流、蚊蝇共舞、臭气熏天的状况彻底消失,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表水达到一级水标准,铜山源水库入库水质由劣五类提升为三类。全区有2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6个行政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为巩固治理成果,该区还建立起线上、线下结合的防止生猪养殖污染监管机制。线上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饲料兽药采购使用、动物免疫和销售情况全面进行登记,并启动二维码识读器溯源信息录入;线下建立规模养殖场区、乡、村三级监管机制,制订一场一方案,落实“一场一干部”的联系指导督查机制,指导养殖业主建设养殖档案。同时,成立联合执法组,严厉查处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确保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监管长效到位。
    生态循环,打造绿色发展新业态
      畜牧业是事关老百姓菜篮子和农民增收的民生产业,不合规的养殖场固然必须拆停并转,但留下来的养殖场要“怎么养”,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关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衢江区积极培育建设农牧对接的绿色循环体,推动各养殖主体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之路。
      赶鸭子上架,原本是用来形容某事不可为,或者勉强为之,但衢州市山蛋蛋现代农业公司养殖基地的鸭子不仅上了架,而且还是上下三层。“我们‘赶鸭子上架’,将水养转为旱养,探索出工厂化笼养、网格养殖、发酵床养殖的多样生态养殖模式。”公司负责人林柳伟说,通过这些方式,用水量、污水量大大减少。
      为防止污染物外流,该公司还在养殖基地内打造了一个“小循环”:建立了40亩的水塘和200多亩的橘园,鸭子的冲栏水先贮于水塘,待沉淀和发酵后,形成液体肥,鸭粪和砻糠混合物制作成有机肥,一并作为橘园的肥料。
      如今在衢江区,生态循环养殖的例子比比皆是。浙江一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沼气发电和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大循环”;衢州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沼液浓缩肥与莲花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的5000亩水生作物、水果、蔬菜等有效对接,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中循环”;衢州市三易易美丽生态农牧公司、衢江区宋氏农场等养殖企业与周边种植基地配套,通过沼液输送管道、喷滴灌等设施,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小循环”。
      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治理路径,因地制宜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就地就近利用,衢江区构建起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培育出了一批设施装备完善、全程绿色生产、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100%的农牧对接的绿色循环体,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绿色发展方式。
      目前,该区已完成美丽牧场创建40家,占所有牧场比重达41.24%,农牧结合生态绿色循环示范场10家。下一步,该区将继续突出标杆引领,打造一批“场在园中、绿色美丽”的农牧对接的绿色循环体,使绿色、生态成为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普遍业态。
    三产融合,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远离尘嚣,大白鹭栖息之所,原本静谧的衢江区高家镇划船塘村,随着今年4月衢州佳苑牧业有限公司奶牛主题休闲牧场的开业而人气高涨。“今年‘十一’期间,我们牧场里简直人山人海,每天都有3000多人次游客过来参观游玩。”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徐新华说。“佳苑牧业”饲养了2000头荷斯坦奶牛,生产的牛奶一部分以原液销售给乳业公司,一部分自己加工成纯奶、酸奶、布丁等奶产品。走进该公司牧场,游客可参观现代化牛舍、挤奶流程,亲自参与饲喂奶牛、挤奶、制作酸奶等,还可以体验旱雪滑草、碰碰球等娱乐项目。“光是产奶,利润十分有限。我们公司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通过三产融合来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该公司总经理阮国宏说。
      养殖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使衢江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今年4月,该区农业局与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衢江区华统股份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华统”将投资8.5亿元,在衢江新建一家年产饲料12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一家存栏经产母猪1万头、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一家年产猪肉系列产品1万吨的猪肉深加厂企业,打造一条集生猪养殖、饲料生产、生猪屠宰、肉品加工的全产业链,推动这个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从单纯的养殖,逐步走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衢江区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在做强养殖产业的同时,该区深入挖掘畜牧业产业链上的多重附加价值,在规模化养殖、信息化生产、休闲观光农业上做文章,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畜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特色、多处开花的全新局面。
    杨凌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