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在种质资源普查中

富阳惊现数百年前的“果-茶”套种园

  这是一片茶山,茶园里生长着数十棵树形优美的古柿。柿子一簇簇、一团团压弯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随风摆动,甚是惹人喜爱。除了柿子、茶叶,这里还生长着一批霉棠梨树。日前,杭州市富阳区的种质资源普查人员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果-茶”套种园。
  在富阳区里山镇里山村上毛竹一带,生长着一大片古柿树。眼下正值柿子成熟期,这些古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红彤彤的柿子。近日,富阳区农林局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调查。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个古老的果树-茶树套种园,其栽培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套种园里,还有柿花、霉棠梨等一批濒危树种。
数百年前的“果-茶”套种园
  去年9月,根据富阳区里山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夏建仁提供的信息,区农业局“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活动”普查小组前往里山镇里山村一带探寻柿子、霉棠梨等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在探寻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个隐藏在深山中的“果-茶”套种园。
  据当地农户夏卫东说,元末明初,渔山人施金山逃荒至此落脚,开山拓荒,逐渐开始种植茶叶、柿子、霉棠梨等经济作物,至今已有数百年。后来,渔山人为了纪念这位先人,把施金山落脚的上毛竹这个地方称为“金山岭”。靠着柿子、茶叶、霉棠梨,从元末明初到现在,施金山以及他的后人们,就以贩卖这些山货为生,一直延续至今。
  在一棵近20米高的柿子树下,夏卫东说,这个柿子品种叫“柿花”,到目前为止在富阳仅发现3棵,都在这片山上。为了一睹柿花真容,夏卫东还爬上了树,采了一批柿子下来。与普通柿子不同的是,这种柿子外表呈深黄色,果实很小,但口感却非常好,皮薄多汁,异常鲜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上山来采柿子的人越来越少了,要是在以前,这里早就被采光了。”夏卫东说。
濒危地方品种急需保护
  在夏卫东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在园内还发现了火柿、方顶柿、铜盆柿、柿花等4个地方柿树品种,小菊花、大菊花、鸭蛋青、金梅等4个霉棠梨地方品种和1个野梨种质,另外还有大片本地群体种茶树。
  据《富阳县农业志》记载,富阳境内种植霉棠梨,栽培柿子也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富阳,曾有“富阳红柿子,红遍上海滩”之说。1930年,境内产柿曾达115吨,行销上海、杭州、江苏等地,广受欢迎,柿子也成为那个年代富阳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柿树被毁,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柿子生产虽然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一些品种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年的状态,甚至濒临灭绝。而霉棠梨也在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退出市场,大多数梨树被砍,幸存下来的柿树因疏于管理,逐渐死亡,现仅在少数乡镇山上零星可寻。
  夏卫东说,早些年,这里的品种还要多,现在已经有不少在此绝迹了,比如牛奶柿、霉棠梨白梅、水棠梨等,要是再不加以保护,恐怕那些仅有的留存品种也将会在富阳绝迹。“从全区普查情况看,该‘果-茶’套种园保存地方品种多,留存状态好,种质资源十分珍贵,其中,霉棠梨和柿花5份种质在富阳仅有零星分布,已处于濒危状况,急需保护。目前,柿子、霉棠梨等果树已采集接穗上交省农科院,将作深度种质鉴定。”富阳区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活动的宣传,提升了全社会参与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意识,推动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富阳将探索柿花、霉棠梨等珍稀濒危种质保护开发利用高效生态模式,建立相应的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种质提纯、复壮、繁种,保障物种的延续,种子基因的保存,从而为农作物育种与基因研究提供支撑,促进种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朱啸尘 张权芳 陈小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