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食品药品安全

浙贝母与硫磺说“再见”后,找到了“新幸福”

  上世纪80年代末,中药材浙贝母和硫磺“结缘”了。当时,浙贝母看重硫磺熏蒸能给自己美白,并延长自身的储存时间;硫磺则看上了浙贝母的大产量。然而,硫磺熏蒸会造成浙贝母硫含量超标,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有致癌风险。为此,2013年4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出台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明令禁止用硫磺熏制浙贝母。从那时起,浙贝母的原产地金华磐安县和宁波海曙区挥起了拆散这对“毒鸳鸯”的“金箍棒”。
  如今,5年过去了,两地重拳整治成效如何?浙贝母是否已经恢复“单身”?又如何寻求“新幸福”呢?近日,笔者实地走访金华和宁波的田间地头和销售市场,探寻浙贝母的“情感”故事。
严禁硫磺熏蒸浙贝母
  磐安县“浙八味”特产市场是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全国近80%的浙贝母通过这里销往全国。今年种了4亩浙贝母的药农郑文良告诉笔者,他家世代以种植浙贝母为生,今年收获了8000多斤浙贝母。“我们坚持无硫化加工,所以品质都是有保障的。”郑文良说。
  郑文良的底气,来自政府大力推进无硫浙贝母的决心。作为“江南药镇”,磐安县浙贝母种植面积达1.35万多亩,年产量3200多吨。磐安将硫磺熏蒸浙贝母整治工作列入了部门和乡镇的年度考核,出台了《关于禁止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的通告》,明确告知广大药农和药商,不得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不得经营含硫超标中药材、不得非法经营硫磺,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当地组织联合巡查组,在浙贝母产新期间每天开展禁硫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在媒体上曝光。市场监管执法组每个集市日到“浙八味”特产市场开展执法,禁止硫磺熏蒸浙贝母入场交易。
  此外,当地还建设了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商户开展浙贝母等中药材质量和二氧化硫含量的快速检测,浙贝母的无硫加工比例已由2012年的2%-3%,上升到了目前的90%左右。今年,当地对上市交易的中药材二氧化硫定性快检580批次,其中浙贝母165批次,没有发现含硫超标情形。
探索新加工保存办法
  药农都知道,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新鲜浙贝母最多放置3天就会皮红起皱,最后腐烂。禁止硫磺熏蒸之后,如何开辟新的加工和保存途径?
  在磐安县利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笔者看到,这里有切片机、烘干机等设备,还建有温度控制在10℃以下的冷藏储存区,完成无硫化加工的浙贝母就被麻袋包裹着堆放在冷藏储存区。“现在,就算遇到梅雨和高温天气,我们也可以室内切片、烘干和储存浙贝母了。”磐安县利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据悉,为鼓励药农采用无硫加工技术,磐安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无硫加工扶持政策,在土地、设备采购、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如浙贝母种植户购买一台手工切片机给予100元资金补助,在无硫加工点的建设上给予用地指标倾斜等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了68个浙贝母无硫加工点,无硫加工比例达到95%以上。
加码浙贝母研发水平
  宁波市海曙区是浙贝母的另一处主产区,这里浙贝母种植面积有近万亩,年产干贝1450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在无硫化监管方面,当地从2013年起开展中药饮片专项整治行动,在2014年至2017年的监督抽验中,地产浙贝母饮片二氧化硫残留指标全部合格。从2015年开始,海曙区还与磐安县共同建立监管专项协作机制,在信息互通、技术交流、产业扶持等方面加强区域协作,共同打击非法购销含硫超标浙贝母的地下产业链。“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前期规划,未来打算打造占地约800亩的浙贝母精品化产业园。”海曙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这个产业园将种植有效成分含量超过药典标准近1倍的浙贝母种子,打造集种植、科研、新品种开发、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聚中心,减少药材从田间到药企的流通环节,确保浙贝母的原产地优势。
李媛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