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现了一轮雾霾天气,天地间灰蒙蒙一片,能见度不佳,给公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从视觉上看,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看起来白茫茫一片。但从污染角度看,雾和霾差别很大,霾≈空气污染,雾≠空气污染。雾是很多小液滴组成的,它的微观成分为水。霾是由大气中的尘粒、盐粒、烟粒等等固体的颗粒物组成,它的颗粒物非常细小(比组成雾的小液滴还小),其中就包含那些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就是常说的PM2.5。
当夜间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水汽饱和时出现的雾一般都是干净的。比如雨后出现大雾,空气清新,日出后雾很快消散,天空湛蓝。但如果雾是在霾的基础上出现,这个雾往往是“脏雾”,也就是以霾的颗粒物为凝结核,小水滴包裹在外面形成的雾。
雾和霾从哪儿来?
2010年以前,霾和PM2.5对人们来说还是个生僻术语。这几年,大多数人都吸过霾,防过PM2.5。为什么短短几年之间,它们变得如此严重,普及速度堪比传染病?
雾和霾,原本都是自然现象,但如今人为因素成了霾天气不可忽视的诱因。构成霾的元凶PM2.5,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冬季取暖等人为活动。在空气流动性较好时,有利污染物扩散,就不易出现霾。但是当自然条件变差,出现静稳的天气形势(注:静指水平方向风小或无风,稳指垂直方向对流活动弱),就容易形成雾和霾。因此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天气静稳时污染物容易堆积,PM2.5的浓度会上升。
目前,华北地区多是雾和霾混合出现,夜间以雾为主,白天以霾为主。在雾和霾混合的情况下,湿度大,和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混合又会转化为硫酸盐,形成新的PM2.5粒子,既加重了霾,又提供了更多雾的凝结核,这种“二次转化”使雾和霾源源不断地产生。
被吹散后,它们去哪儿了?
受冷空气影响时,雾和霾会减弱、消散。那么,冷空气是怎么做到的,雾和霾去哪儿了?它们“上天入地”了。
风和雨通常是人们对冷空气的真实感受,它驱霾散雾靠的也正是这两招。降水会净化空气,这个在气象上就叫湿沉降。雨水或雪花把空气中的脏东西洗刷到地面,减少悬浮在空气中污染物颗粒的浓度,让霾入地。因而雨雪过后,空气清新。
风则是让空气活过来的动力。雾和霾都是处于近地面层几十米到几百米厚的天气现象,而整个大气对流层有上万米高。当冷空气靠近,它前锋附近的上升运动(即垂直方向的风)会把PM2.5带到更高层的大气。除了垂直方向的风,还有水平方向的风,偏北风会把干净的空气(春季有沙尘时除外)带到华北,也不排除华北地区的PM2.5扩散到其他地区,使得当地空气质量变差的情况。
这就好比原先体育课集中于操场的一个班,下课后分散到了学校的各个角落,而且还可能处于不同楼层,就像PM2.5被吹到不同的高度和地区,这样在一个单位体积内PM2.5的浓度会快速下降。
总之,冷空气一来,静稳天气的条件被打破,PM2.5被大大稀释,雾和霾也就消散了。
浙天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