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浙贝母-番薯轮作模式

  •   浙贝母是浙江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等功效,市场售价高,农民种植效益好。作为浙江传统粮食作物之一的番薯,近年来随着迷你小番薯和番薯加工产品如薯条、粉丝等的畅销,种植效益也大幅提高。浙贝母与番薯轮作,季节衔接紧凑,种植效益高,有利于稳粮高效,助农增收。目前,浙贝母-番薯轮作模式在磐安、东阳、淳安等浙贝母主产地已有大规模种植,成为当地农作制度主要模式之一。
    产量效益
      以 2016年数据为例,亩产浙贝母干品250千克,按市价105元/千克计,产值2.625万元,除去成本,净利润达1.025万元(注:浙贝母价格市场波动较大)。亩产鲜薯 2500千克,产值3750元,净利润2530元。两项合计年亩产值约3万元,净利1.278万元。
    茬口安排
      浙贝母于10月种植,次年5月上旬收获。番薯采用单层小拱棚或单层地膜覆盖育苗方式,3月中、下旬开始育苗,5月中旬至6月中旬移栽,10月份收获,用于制作番薯干。
    关键技术
      一、浙贝母栽培技术
      播种。选用“浙贝1号”等良种。播后覆盖3-5厘米厚土。
      栽培管理。种后45-55天,趁浙贝母芽苗尚未出土,抓紧除草。
      肥水管理。除草后4-6天施肥。1月下旬,浙贝母出苗率达30%时,施一次出苗肥;2月初,浙贝母出苗整齐后,施一次壮苗肥。5月浙贝母成熟可采收。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灰霉病、黑斑病、炭疽病、干腐病和软腐病、病毒病等病虫害。
      二、番薯栽培技术
      选择适合晒番薯干的本地品种“老南瓜”“苏薯8号”,或选用“浙薯13”等品种。
      育苗。选择通风向阳、肥力好、便于管理的地块做苗床。亩用1000千克有机肥做基肥,畦宽150厘米、高16-25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3月上旬,采用小拱棚加地膜二层覆盖方式育苗。
      整地扦插。利用晴天,深耕整地,采用宽垄双行或窄垄单行栽培,宽垄距110-120厘米,窄垄距75-80厘米,垄高20-25厘米。作垄时,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条施于垄心,然后做直、做平垄面。当苗长15厘米以上、5-7张大叶时,选阴雨天或晴天傍晚剪取壮苗扦插,宽垄双行种植亩扦插密度为3000-3500株/亩。建议采用浅平插或斜插,天气干燥应浇水活苗。
      肥水管理。在薯苗开始延藤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以后每隔10-15天进行1次,共2-3次。扦插后15-20天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30-40千克,结合中耕除草,采用穴施;扦插30天后,亩撒施灰肥10-15千克。在生长中后期,选晴天露水干后进行提蔓,以防止不定根的发生。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甘薯黑斑病、紫纹羽病、甘薯病毒病、斜纹夜蛾、甘薯叶甲等病虫害。
    淳安县农技推广中心 张薇
      省农技推广中心 怀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